第二卷第二期
第二卷第二期--93年8月
目錄
- 1 前言
- 2 會議及各項活動報導
- 2.1 93年8月至94年2月的各項會議及活動
- 2.1.1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e-Publishing, Library Strategy, and Change Management
- 2.1.2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IFLA 2004)[1]
- 2.1.3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ives
- 2.1.4 ICHIM 2004
- 2.1.5 Digital Resources for the Humanities (DRH 2004)
- 2.1.6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ECDL 2004)
- 2.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blin Core and Metadata Applications (DC 2004)
- 2.1.8 index.htmlThe 19th CODA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2.1.9 20th General Conference & 21st General Assembly of ICOM (ICOM 2004)
- 2.1.10 webarchiving/index.htmlArchiving Web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su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
- 2.1.11 delegate/mcn2004-d1a.htmMuseum Computer Network Conference (MCN 2004)
- 2.1.12 index.htmlThirteen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CM-CIKM 2004)
- 2.1.13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nual Meeting (ASIS&T 2004)
- 2.1.14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n Digital Libraries (ICADL 2004)
- 2.1.15 home.Hhtm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38)
- 2.1 93年8月至94年2月的各項會議及活動
- 3 開畢會議報導
- 3.1 7th International Bielefeld Conference 2004
- 3.2 3rd Workshop on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OAI3)
- 3.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Libraries and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 NetworkedInformation Society (DLKC'04)
- 3.4 Web-Wise 2004
- 3.5 Museums and the Web 2004 (MW2004)
- 3.6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 3.7 4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JCDL 2004)
- 3.8 Informing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Joint Conference
- 3.9 International ISKO Conference (ISKO 2004)
- 3.10 E-MELD Conference 2004
- 4 文章選錄
- 4.1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Public Policy Report
- 4.2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Roles of Collection Managers
- 4.3 Search Engine Technology and Digital Libraries: Libraries Need to Discover the Academic Internet
- 4.4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 4.5 The Right to Preserve: The Rights Issues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 4.6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Study
- 4.7 Towards the Digital Aquifer: Introducing the Commo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 4.8 Can We Save our Audio-visual Heritage?
- 4.9 nestor : Network of Expertise in Long-term STOrage ofDigital Resources.[32]
- 4.10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 Bridging the Gaps
- 5 標準及技術相關報導
- 6 國外數位典藏計畫簡介
- 6.1 殊途同歸的分享網路──加拿大文化資產網
- 6.2 CHIN的組織
- 6.3 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
- 6.4 加拿大虛擬博物館 (VMC)
- 6.5 CHIN的現況與未來
- 6.6 資源下鄉──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 [69]
- 6.7 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簡介
- 6.8 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的補助計畫
- 6.9 美國博物館計畫
- 6.10 保存計畫支援
- 6.11 博物館評估計畫
- 6.12 保存評估計畫
- 6.13 廿一世紀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計畫
- 6.14 圖書館類計畫補助
- 6.15 州立圖書館計畫
- 6.16 美國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圖書館服務
- 6.17 廿一世紀圖書館員培育計畫
- 6.18 國家領導計畫補助
- 6.19 博物館國家領導補助
- 6.20 圖書館國家領導補助
- 6.21 圖書館與博物館國家領導計畫
- 6.22 全球連線的高教網──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上)
- 6.23 JISC的概況
- 6.24 JISC所屬的委員會與工作小組
- 6.25 以下分別簡介各委員會的工作綱要
- 7 出版消息
- 8 註釋
前言
國際資源報告的編輯,至今已經兩年,還是不敢相信資料室這麼小的子計畫,竟然接了這麼一個天下掉下來的艱鉅任務。編撰者常常是在壓縮日常業務的狀態下,追趕國際資源報告的編輯進度。為了保持資源報告的品質,我們只好延長刊期,以半年刊的方式,繼續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引介相關的國際資源。
本次選錄自八月至明年二月將舉辦的會議十五種。除了數位圖書館界知名的ECDL與ICADL之外,另外還選錄國際博物館學及檔案學,以及數位圖書館技術相關的重要會議。會議報導部分,選錄十則,包含JCDL及Web-Wise等大型數位典藏活動、知識管理主題相關會議,以及與語言典藏相關的瀕危語言會議一則。
文章選錄共十則:政策管理相關者四則、數位版權議題相關二則。歐洲數位典計畫的報導三則,分別為英國的公眾系統、歐盟的影音保存,及德國的整合計畫。最後一則為數位學習計畫。
技術報導部分計有四則,分別探討英國數位學習入口網站、DigiCULT觀察報告、MPEG21,及MARC21的權威檔後設資料架構。
書評部分除收錄資訊科學與科技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書評一則,另收錄數位典藏、數位學習相關書評三則。
專題報導部分,本次分別介紹加拿大、美國及英國的數位典藏相關組織與其活動。加拿大部分介紹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CHIN),報導一個長期經營博物館整合目錄的機構,運用其原有的優勢與實際的策略,整合國內資源的實際典範。美國部分介紹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IMLS),報導美國透過經費補助的方式,深入地方,為統合資訊技術與地方資源而努力。英國則介紹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JISC),報導英國集結龐大的資源,透過合理的組織建置全英的高等教育資源網。由於JISC組織與內容複雜,該報導文章,將分兩期完成報導。本期資源報告先刊登上期的概觀與組織架構的部分,下期再刊登關於JISC計畫執行內容報導。敬請期待。
本期資源報告,承蒙後設資料工作組的同仁支援,除全力協助文章的選擇與摘錄,還引進新的選文途徑;而博物館專長的同仁,在百忙之中仍抽空提供CHIN專題的大綱稿本。一併誌謝。
會議及各項活動報導
93年8月至94年2月的各項會議及活動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e-Publishing, Library Strategy, and Change Management
Aug 15-17, 2004, Tilburg University, Netherlands
本會議由圖書館管理者、資訊科技或系統人員、數位圖書館管理者、出版者等社群組成。旨在探討資訊鏈中圖書館、出版者、供應商間角色的轉變、實行的策略、資訊技術、著作權爭議等議題。本屆主題有三大方向:
- 介紹聯盟、資訊科技與授權概念,如數位出版、科技趨勢、國際認證發展與最佳典範;
- 出版商合作方面,探討數位出版與大學未來的角色;
- 開放儲存及檢索方面則探討與學術參與的關係。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IFLA 2004)[1]
Aug 20-27, 2004, Buenos Aires, Argentina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年度會議包括政務性會議及研討會等為期八天的活動。本屆大會主題是「圖書館:教育與發展的工具(Libraries: Tools fo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核心計畫或小組徵文組別包含亞太區、非洲區、閱覽、參考工作、女性議題、教育訓練與繼續教育、家族史與地方史、政府資訊與官方出版品、政府圖書館、圖書館史等小組和計畫。除了主題相關的議題之外,仍包含其他的議題:從傳統與數位圖書館營運各層面,探討圖書館與資訊素養、知識社會、數位學習、移民史資源、社會資訊工具、民主資訊素養、繼續教育等、資訊科技應用等各種理論與實務研究。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ives
Aug 23-29, 2004, Vienna, Austria
由國際檔案學會主辦,每四年舉辦一次。活動包括研討會、業務會議、展覽等。本屆大會標題是「檔案、記憶與知識」(Archives, Memory and Knowledge)。分別探討檔案、國家(或文化)記憶、知識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檔案與記憶方面:探討記憶的定義、檔案的保護與風險、記憶的虛擬保存等。在檔案與知識方面:探討檔案專業教育與訓練的發展、檔案的標準與最佳應用典範等。在檔案與社會關係上:探討檔案現代化與公共監督、公共關係、與博物館、入口網站等協同合作擴展服務等。
ICHIM 2004
Aug 30-Sep 2, 2004, Berlin, Germany
由「檔案與博物館資訊學組織」(AMI[2])和「世界文化中心」(HKW[3])共同舉辦。活動包括主題研討、演講、專業性展示等。今年焦點是:「數位文化與資產(Digital Culture and Heritage)」,旨在探討文化資產的數位化、數位藝術與文化形式的新趨勢。議題包括數位化策略的評估、管理與政策等管理議題;數位文化、數位藝術、考古典藏等哲理思考;在技術與數位博物館方面,有XML、XSLT[4]、網站技術、多媒體即時技術與技術介面、國家性的影音資料典藏、行動運算等。
Digital Resources for the Humanities (DRH 2004)
Sep 5-8, 2004,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UK
本會議匯集人文學科方面數位資源的生產者、使用者、散佈者和管理者,共同交流人文計算的研究。本屆主題有四項:研究方法:語言分析模式、虛擬影像應用、數位藝術、表演藝術新技術等輔助技術。跨文化、區域應用計畫:涵蓋歷史、語言、音樂、藝術、考古、古生物等個案。技術發展:e-Science技術整合、虛擬學習、數位資源的分析工具等。學術出版新型態:學術傳播與出版、虛擬研究環境、數位出版模式等。
Europe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ECDL 2004)
Sep 12-17, 2004, University of Bath, UK
本會議是歐洲地區探討數位圖書館相關技術、組織及社會議題的論壇。本屆活動包括研究發表、研習講座、專題研討及成果展示等。主題以數位圖書館為核心,探討管理、技術應用、資訊建設與互通、使用者服務、儲存與典藏、交流與傳播等不同層面。在資訊建設與互通方面,有語意網、網站服務技術,以及開放標準與協定的應用等;在使用者服務方面,有使用者介面、個人化服務、知識導向檢索技術,另有OAI[5]、資訊模式與技術、知識管理、學術合作與交流等議題。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blin Core and Metadata Applications (DC 2004)
Oct 11-14, 2004, Shanghai, China
本屆主題「跨語言、文化環境的後設資料應用[6] (Metadata 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s),以互通的角度,探討學科、語言、文化、和應用社群之間跨領域的交流。議題包括:後設資料的概念模式;系統和標準間的互通;全球性、區域性和多語言性的後設資料;教育、電子政府與地理空間的應用;搜尋引擎;系統工具、文化資產與保存性後設資料、後設資料註冊中心(Metadata Registries)、知識本體與語意網、知識管理等。議程除了研究發表外,同時進行大會交流、工作小組討論及研習講座等。
index.htmlThe 19th CODA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 7-10, 2004, Berlin, Germany
科學與科技資料委員會(CODATA[7])屬於國際科學會(ICSU[8]) 。會議活動包含演講與論文發表。本屆主題是「資訊社會:科學新視野」(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w Horizons for Science),涵蓋資訊革命、科學資訊回顧與展望、學術研究論理、科學論壇四個方向。議題有資料虛擬化、資訊技術、標誌語言、文化保存、網路科學、數位落差、資訊安全與科學合作、道德隱私、智慧財產權、科學資料商品化、生物多樣性資料整合、地理空間資料整合及虛擬實驗室等。
20th General Conference & 21st General Assembly of ICOM (ICOM 2004)
Oct 2-8, 2004, Seoul, Korea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9])是為了研究、推廣博物館學與其經營管理而設立的非政府組織。本屆主題是「博物館與無形的文化遺產」(Museum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研討會由博物館文獻國際委員會(CIDOC[10])、建築與博物館國際委員會(ICAMT[11])、博物館與自然史典藏國際委員會(NATHIST[12])等各種專題委員會主持。活動有會務會議、博覽會及各專題委員會所主持的研討會,議題包括:亞洲文化檢索、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失竊、考古學與歷史博物館、人類與生態的關係、無形文化保存方法、著作權爭議、自然遺產保存與合法性等問題。
webarchiving/index.htmlArchiving Web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su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stitutions
Nov 9-11, 2004, Canberra, Australia
由澳洲國家圖書館主辦,邀請世界多個著名圖書館與研究單位參與。活動包括研究發表、小組討論及演講。本屆主題以促進網路資源的長久保存與存取為核心,探討對文化保存機構的意義與交流分享,因此著重在國家級文化機構層面的經驗。議題有:網路現象探討、網路存取文化資源的意義、典藏資源的選擇與決定、網站資源存取技術、管理和工具、資料存取與後設資料、電子資源的管理、合作模式等。
delegate/mcn2004-d1a.htmMuseum Computer Network Conference (MCN 2004)
Nov 10-13, 2004, Minneapolis, Minnesota
博物館電腦網路(The Museum Computer Network, MCN[13])為非官方的專業組織,目的在於利用電腦科技推廣博物館的文化任務。會議活動包括論文發表、研討會與展覽。本屆主題是「典藏、整合與社群的重大技術」(Great Technology for Collections, Confluence and Community)。議題包括:跨機構社群的合作典藏、數位版權管理(DRM)、數位保存機制、影音與舊報紙數位化、數位內容再利用、後設資料、整合性存取與資料檢索(數位圖書館)、OAI 協定、數位電視與博物館、當代藝術與歷史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智慧財產權與新媒體藝術、網站與展覽等。
index.htmlThirteen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CM-CIKM 2004)
Nov 8-13, 2004, Washington D.C. USA
由美國計算機學會(ACM[14])主辦,旨在交流關於釐清知識和資訊系統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主題涵蓋資料庫、資訊檢索和知識管理。今年議題包括串流資料(stream data)管理、點對點技術(Peer-to-peer)檢索系統、資料倉儲、採擷與線上分析處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資訊隱私與安全、網路與分散性資訊檢索、跨語言資訊檢索、個人化資訊管理、資訊過濾與建議系統、超文字與超媒體資料管理、後設資料、分散性與異質性資訊管理、數位圖書館,以及各領域的知識管理如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無線感測網路網路(sensor networks)、穿戴式運算(wearable-computing)等。另有五個不同主題的進修會隨會舉行,包含地理空間資訊(ACM-GIS 2004[15])、資料倉儲與OLAP(DOLAP 2004[16])、資訊與資料管理(WIDM 2004[17])、多媒體資料庫(ACM MMDB'04[18] 、實體文獻處理(HDP 2004[19])。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nual Meeting (ASIS&T 2004)
Nov 13-18, 2004,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USA
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SIS&T[20])今年會議活動有會務會議、演講與研討會。主題為「資訊的管理與提昇:文化與衝突」(Managing and Enhancing Information: Cultures and Conflicts),分指導性議題、數位圖書館、使用者行為、系統設計、資訊組織、知識管理與利用、資源與服務等七個面向探討。內容包括:e-Science、學術交流、國家資訊安全政策、虛擬社群、數位圖書館的建置與存取數位記憶、使用者網路檢索行為、資訊尋求(Information Seeking)、資訊檢索系統的心智模式、影像檢索、索引典、後設資料與語意網、資訊傳播與知識管理等。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n Digital Libraries (ICADL 2004)
Dec 13-17, 2004, Shanghai, China
活動含研究發表、研習講座與展覽等。大會標題是「數位圖書館:國際合作與相互激盪」(Digital Librarie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Cross-Fertilization)。會議從服務與管理、合作與地區化(Collaboration and Localization)、技術與標準三方面探討,內容包括資訊服務模式、使用者研究、知識管理及應用、個人化服務、亞洲特有知識與文件的保存與傳播、亞洲語言資訊處理新方法與工具等、數位圖書館系統相關技術、分散性與異質性(Distributed and Heterogeneous)的資訊存取、資訊檢索與資料採擷(Data Mining)、資訊組織與內容管理、人機互動、技術標準與協定、網格技術電子出版等。
home.Hhtm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38)
Jan 3-6, 2005, Big Island, Hawaii, USA
由夏威夷大學贊助,會議目的在於交流資訊、電腦、系統科學等理論與實務的研究。本屆活動有研習課程、研討會、公開討論會、演講、展示等。共有九個研究專題,包括協作系統科技(Collabor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管理決策科技(Decision Technologies for Management)、電子文件與媒體、新興技術、醫療資訊科技、網路與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組織體系與科技、軟體科技等。
開畢會議報導
7th International Bielefeld Conference 2004
Feb 3-5, 2004, Bielefeld, Germany
主題為「數位圖書館再思考──未來十年的資訊策略」(Thinking Beyond Digital Libraries - Designing the Information Strategy for the Next Decade)。透過分析資訊策略、工作流程、權益(Right)及服務,探討大學與其研究圖書館的角色與定位。議題包含學術圖書館的挑戰與服務、機構學術文獻典藏、學術資訊存取、全球網路與網路學術資訊及網路資訊新技術。會議論文及簡報已公開,詳見:http://conference.ub.uni-bielefeld.de/proceedings/ 。
3rd Workshop on the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OAI3)
Feb 12-14,2004, Geneva Switzerland
主題為「OAI優點的實行(Implementing the benefits of OAI)」。學術傳播在學術期刊的檔案開放已有重大變革,並對開放的模型也產生興趣。本會企圖結合圖書館員、資訊專家、出版界、科學家,以及學術機構的管理者,共同推展OAI的長處。除了OAI-PMH[21]的簡介課程外,議題尚包含學術社群的工作成果展示、出版的討論,以及施行步驟推廣示範。各場會議錄音與簡報已公開於網站。詳見:http://agenda.cern.ch/fullAgenda.php?ida=a035925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Libraries and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 NetworkedInformation Society (DLKC'04)
Mar 2-5, 2004, Tsukuba, Ibaraki, Japan
本會議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合作,旨在討論數位圖書館與知識社群在資訊社會的現況與未來。邀請資訊通訊技術、社會科學及人文學背景的專家與會。主題包括:資訊技術之於數位圖書館與知識社群、數位圖書館的發展與應用、網路資訊環境中社群的發展與活動、資訊與知識的分享、檢索、收集及保存。會議論文已公開於網站。電子學報詳見網址:http://www.kc.tsukuba.ac.jp/dlkc/e-proceedings/e-proceedings.html 。
Web-Wise 2004
Mar 3-5, 2004, Chicago, Illinois, USA
由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22])主辦,主題是「分享數位資源」(Sharing Digital Resources),討論數位環境中分享與互通上的技術與科際合作新模式。內容包括OAI-PMH網路通訊協定、數位化保存、新型態網路資源、虛擬城市(Virtual Cities)、新客群與合作關係、數位基礎建設的建置。會議錄影、簡報及論文摘要公佈於First Monday第九卷第五期:http://www.firstmonday.org/issues/issue9_5/ 。
Museums and the Web 2004 (MW2004)
Mar 31-Apr 3, 2004, Arlington, Virginia, USA
本屆焦點是網站的規劃設計、後設資料、技術選擇、標準、社群建立等專業性議題。活動除了講習、研討會、商展,另舉辦最佳網站評選,依線上展示、數位化服務、教學輔助、創新或實驗性應用、博物館專業、支援研究功能性等角度選出最佳博物館類網站。會議論文與簡報已公開於網站,詳見:http://www.archimuse.com/mw2004/speakers/index.html 。
Digital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May 10-14, 2004, Ithaca, New York, USA
會議的焦點為「為長期問題研擬短期策略」(Implementing Short-term Strategies for Long-term Problems)。緣起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一項數位資料保存訓練計畫,目的在於協助數位資源管理者做快而有效的決策,並以網路教育課程展示研究成果。此會議邀請了多個已進行數位保存規劃或應用的圖書館、檔案館等文化機構,從技術、經費、組織、策略等角度,思考如何從降低風險短期策略 (Short-Term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提昇並整合至組織架構內的長久政策。網路教育課程已公開於網站。詳見:http://www.library.cornell.edu/iris/tutorial/dpm/index.html 。
4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JCDL 2004)
Jun 7-11, 2004, Tucson, AZ, USA
本屆主題從全球取得(Global Reach)與多元衝擊(Diverse Impact)的角度,探討數位圖書館相關技術、應用、理論及社會方面議題,如地理空間、資訊基礎建設、數位物件、典藏管理、教育學習、合作網域、數位保存、資料互通與交換、個人化等二百多篇論文,並評選三篇關於數位圖書館的作品(最佳學生、國際及發表論文)。會議論文已出版,可連結到網址:http://www.jcdl.org/past-event-conf.shtml,再選擇表列中2004年會議的「Proceedings」部分,即可連結到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的數位圖書館網站。或直接連結ACM Portal,網址:http://portal.acm.org/portal.cfm,再以JCDL 2004為檢索詞彙查詢。會議報導詳見:http://www.dlib.org./dlib/july04/foo/07foo.html 。
Informing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Joint Conference
Jun 25-28, 2004, Rockhampton, QLD, Australia
會議目的在於促進資訊科學界的共享與合作。主題圍繞在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科技教育(如課程及教學方法)二大主軸。如大會揭示資訊科技的範圍,其議題包括科技上不實或誤導資訊、通信研究、數據通信、數位落差與社會公平、電子商務、道德爭議、圖書資訊學、資訊社會、知識管理與組織等。在資訊科技教育方面,則有課程設計、遠距教學與數位學習、教學方法、教學個案等。會議論文已公佈於網站。詳見:http://2004.informingscience.org/ScheduleByTopics.htm 。
International ISKO Conference (ISKO 2004)
Jul 13-16, 2004, London, UK
本屆主題是「知識組織與全球化的資訊社會」(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the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討論面向涵蓋知識組織的理論、系統、實務應用、跨語言與文化應用、社會爭議的處理等。議題包括分類系統的結構性、符號架構、語意網、自動斷句(Automatic Discourse Parsing)、自然語言處理、跨語言/文化資訊檢索、控制詞彙、種族/社會等爭議的處理、人工智慧、自動分類、本體論、後設資料、書目記錄功能模式(FRBR[23] Model)、非印刷資訊如聲音、影像、多媒體的知識組織。論文摘要與簡報已公開於網站。詳見:http://www.ucl.ac.uk/isko2004/sysweb/index.html 。
E-MELD Conference 2004
Jul 15-18, 2004, Wayne State University-Detroit, Michigan 頻臨危險語言的資料電子後設架構(E-MELD[24])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一項計畫,與「語言開放典藏社群」(OLAC[25])和瀕臨危險語言文獻委員會(DOBES [26])合作,致力於保存瀕臨滅?的語言資料與文獻,並發展電子合作典藏的資訊建設。本屆主題是「語言數位化的資料庫與最佳典範(Linguistic Databases and Best Practice)」,議題包含後設資料、標誌(Markup)、語言鑑定(Language Identification)、語言知識本體(Linguistic Ontology)幾方面。會議活動包括專題研討、系統工具展示、最佳典範展示等。會議論文及簡報已公佈於網站。詳見:http://emeld.org/workshop/2004/papers.html 。
文章選錄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A Public Policy Report
科技進步強化了媒體產業與法規對智慧商品的控制,進而威脅到公眾資源、言論自由與民主活動的需求。面對這些爭議,相關的議題領導者,如圖書館、公眾組織(Civic Organization)、網路行動主義者(Cyber-Activists),提出了建置線上虛擬社群(Online Communities)的構想,做為民主資訊生產和分享的管道。本文完整介紹資訊社會、虛擬社群的歷史、理論與特徵,提供個案分析並針對資訊大眾(Information Commons)提出策略性的建議。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june04/06clips.html#KRANICH (D-Lib Magazine Vol.10 No.6, Jun 2004)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Roles of Collection Managers
本報告針對英、美、加、澳、紐五國的四大類研究圖書館,進行網路取樣問卷調查,歸納出館藏管理者在「數位資訊資源管理者」此一角色上受到的衝擊。報告內容包含資源管理、行政業務、資源評估與選擇、保存與典藏、檢索服務與相關技術、使用者教育與訓練等各面層分析。本文結果發現,相較於五年前,管理者在管理數位及非數位化資源上,花費更多時間與工作。因而藉以警惕管理者專業服務與有效管理的自覺。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may04/05clips.html#DORNER (D-Lib Magazine Vol.10 No.5, May 2004)
Search Engine Technology and Digital Libraries: Libraries Need to Discover the Academic Internet
(D-Lib Magazine Vol.10 No.6, Jun 2004)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資訊檢索已成為全球商業競爭的市場之一。競爭者有商業搜索引擎、資訊入口網站、國際出版聯盟(Multinational Publishers),及網路內容整合者。報告中提出警訊:圖書館傳統服務的方式,可能會被這波潮流邊緣化。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能接受學術資訊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Scholarly Information)的挑戰。作者延伸傳統圖書館服務的概念,對教學領域發展的檢索科技、建置技術和搜尋引擎進行觀察研究,將之與商業檢索服務比較。並建議學術網路資訊環境的建置條件相關工具。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DPC Technology Watch Series Report 04-02 March 2004, Copyright 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 2004. 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引人入勝,但是如何使數位保存符合館藏脈絡,在初期發展時則鮮少考慮。此份報告檢視了一批現有的機構典藏的軟體與相關發展。並提出一些建議,包含數位保存需求信任機制與獨立認證服務繼續發展的需求。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may04/05clips.html#WHEATLEY (D-Lib Magazine Vol.10 No.5, May 2004)
The Right to Preserve: The Rights Issues of Digital Preservation
(D-Lib Magazine Vol.10 No.3, Mar 2004) 英國數位保存與版權授權計畫(CLDP[27]),目的在於研究數位內容取用於著作權立法和授權方面的問題,以利圖書館等文化機構能長久保存數位內容並提供取用服務。文中說明當前數位重製保存的方法、法律上重製的爭議,及重製授權方面的問題。最後分別從數位保存責任、法定寄存(Legal Deposit)、授權、版權後設資料及數位版權管理(DRM)系統等方面提出應用之道。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Study
此份報告為英國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JISC[28])於今年五月公佈的階段性報告,旨在評估與驗證英國高等教育與擴充教育[29](UK Higher & Further Education)相關計畫在數位版權管理(DRM)研究成果。文中探討建立數位版權管理系統的背景與條件,包括業務與資源類別、技術層面、利用、數位保存策略、資訊環境建置及採用的標準。評估各計畫效益,並提出涵蓋資訊架構、政策、法律、程序、後設資料模式、計畫管理等層面的需求建議。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july04/07clips.html#DRM-INTERIM (D-Lib Magazine Vol.10 No.7/8 Jul./Aug. 2004)
Towards the Digital Aquifer: Introducing the Commo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riadne Issue 39, Apr 2004) 網路資訊的充斥,使得資訊找尋與利用更加困難,同時也造成資訊傳播的阻礙。面對這樣的困境,英國眾多機構合作建置「公共資訊環境」(Commo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30]),以有效提供數位資訊內容與加值服務,作為國家資訊的數位地下水層(Digital Aquifer)建設的一部分。本文簡介其計畫核心理念與工作重點。
Can We Save our Audio-visual Heritage?
(Ariadne Issue 39, Apr. 2004) 本文介紹歐盟所補助的影音資源典藏研究計畫「儲存與擷取保存計畫」(PrestoSpace[31])。此計畫從典藏記憶的角度,研究利用科技與管理策略,有效的保存廣播、錄音、錄影、電影等影音資料。主要任務在規劃與發展具體的技術和標準程序,以簡化方法與降低成本,提昇保存作業與典藏者的經濟效益。文中簡述計畫研究的五個層面:使用者需求、系統建置、整合、服務、開發與測試。以及五項保存程序的要點:保存(Preservation)、復原(Restoration)、典藏管理、後設資料與檢索取用。
nestor : Network of Expertise in Long-term STOrage ofDigital Resources.[32]
(D-Lib Magazine Vol.10 No.9 Apr. 2004)
由德國教育部所贊助之全國性計畫。旨在促使全國各科學與文化機構參與長期保存計畫。為推廣有效的溝通,計畫建立單一網站、發展資訊服務平台與社群交流平台,以便及時提供資訊促進計畫間的交流。研究重點包括多媒體物件保存程序、保存政策、數位保存相關法規,並研究國際上相關現況與趨勢、比較現有儲存系統,以利德國進行博物館資源的數位化與典藏等。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 Bridging the Gaps
本文件是由「IMS全球學習聯盟」(IMS[33]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34]與「網路資訊聯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 CNI[35])共同發表的白皮書。主要目的有二:(一)強調應用標準、資訊結構(或使用介面)促進不同社群間技術與管理層面的交流。(二)介紹IMS應用標準所建置的資訊架構,使圖資領域人士了解其互通與儲存架構的模式。全文分別敘述圖書館與數位學習的資訊環境、系統結構,並說明彼此差異的核心因素,進而提出新的概念模式。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june04/06clips.html#INTEROP (D-Lib Magazine Vol.10 No.6, Jun 2004)
標準及技術相關報導
The Portole Project: Supporting e-learning
(Ariadne Issue 38 Jan 2004) 網路學習環境資源供給計畫(PORTOLE[36])為一項數位圖書館與虛擬學習環境合作計畫。目的在於發展工具讓使用者有效的蒐尋並取得「大學虛擬學習環境」(University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 Bodington[37]中的課程資源。本文說明其資訊架構、軟體工具與範本文件(Template)等。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Cultural and Science Heritage Sector,
DigiCULT Technology Watch Report 2, Feb. 2004 本技術觀察報告是「數位文化聯盟技術挑戰」(Technology Challenges for Digital Culture Consortium[38])所公佈的年度報告,目的在觀察歐洲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的現況與趨勢。本期內容涵蓋六大類技術:技術服務模式、XML技術、數位計畫指引與擬人系統[39]、行動存取技術、授權管理與收費機制、協同機制與技術等。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may04/05clips.html#TECH-WATCH (D-Lib Magazine Vol.10 No.5, May 2004)
ISO/IEC 21000-6: 2004 Multimedia framework (MPEG-21) -- Part6:Rights Data Dictionary
由國際標準組織(ISO[40])所屬的動態影象專家小組(MPEG[41])所發展。MPEG RDD[42]以結構化、標準化的詞彙,描述及處理社群間各種授權(Rights)交換的資訊。同時支援授權表達語言(REL[43])。二者規範了數位版權管理(DRM)的技術語意表達規則與系統間交互運作時所使用的溝通規則的義意,以確保處理規則的一致性,並保障使用者的授權敘述不受系統平台的限制。
Metadata Authority Description Schema (MADS)
由美國國會圖書館網路發展與機讀編目格式標準辦公室[44]所發展,為權威格式的XML架構(schema),包括人名(個人、團體)、事件、名稱(主題、地名、作品類型等)等。MADS與後設資料物件描述綱要(MODS[45])有密切關係,分別為MARC21[46]機讀編目格式中權威記錄格式與書目格式的XML架構,二者均可公開下載。 以上摘要引述自:http://www.dlib.org/dlib/june04/06clips.html#LOC-MADS (DLib Magazine Vol.10 No.6 Jun 2004)
國外數位典藏計畫簡介
殊途同歸的分享網路──加拿大文化資產網 資源下鄉──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 全球連線的高教網──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上)
殊途同歸的分享網路──加拿大文化資產網
「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以下簡稱 CHIN),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加拿大文化資產數位化的重要機構。
回首來時路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訂定了「禁止與預防文化資產權的輸入、輸出、轉讓方式協定[47]」。身為最早的簽署國之一,加拿大於1972年成立了國家資產目錄計畫(National Inventory Programme, NIP),這就是CHIN的起源。
1972年,國家博物館政策想要建立一套全國公立機構文化與科學的館藏目錄。於是委託國家資產目錄計畫建立一套電腦化的國家目錄,以分享館藏資訊、引導研究的應用、發展資訊管理的標準與科技,以及指導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社群進行相關領域的活動。
國家資產目錄計畫的成果,就是加拿大文化資產三大目錄:人文藝術典藏品、自然科學藏品、考古遺址資料庫。剛開始執行時,博物館將它們的館藏登錄本送到CHIN來自動化,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目錄開始由參與館透過撥接,連結到CHIN的大型電腦,上線自行維護。國家目錄變成重要的資源,運用於研究、目錄比較,及展覽規劃上。此外,CHIN也提供電子郵件交流資訊的場所。只是當時還是停留在各機構管理館藏的工具階段。在支援這些活動的過程中,CHIN發展文獻標準、推廣國家級的博物館資訊交換,並進一步對國際標準的制訂有所貢獻。
1987年,CHIN將保存資訊網(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CIN[48])與其他參資料庫納入工作項目。這個期時,CHIN的資源需透過撥接取得,除加拿大的文化資產機構可免費取用之外,其他機構需訂閱才能使用各項服務服務。1980年代後期,CHIN與加拿大文化資產社群合作,開始對科技融入傳播博物館資訊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執行了幾項關於CD-ROM與CD-I的計畫,為所有的參與者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1995年,CHIN回顧過去的計畫,並向它所服務的社群徵詢意見。隨著個人電腦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的進步,CHIN與加拿大的博物館,預見了博物館可以透過數位化創造豐富公共資源的環境,於是規劃了新的任務: 「基於公共教育與休閒,以及加拿大博物館的集體利益,為加拿大與國際文化資產的高效能檢索提供仲介。」[49]
1995 年十月,CHIN所有的成果與服務,全數由原有的撥接服務移轉到全球資訊網上。CHIN與文化資產社群的合作,也發展出新的成果,於同年推出CHIN的第一個虛擬展覽「法國與加拿大的耶誕傳統[50]」,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內容,將博物館的內容帶到新的觀眾面前。另一個新成果,是利用「加拿大博物館與藝廊指引[51]」對新的觀眾推廣博物館。讓博物館在可檢索的網路目錄中自行維護活動資訊。對除了網路別無曝光管道小館來說,這個功能特別重要。CHIN也提供博物館網路帳號與訓練活動,以提昇網路活動的參與,改善網博物館利用網路資源的狀況。
隨著個人電腦的能力提昇,商用館藏管理軟體廣泛的被運用,CHIN開始協助博物館將原先登錄在CHIN大型電腦上的資料,回轉到館內的管理系統。在CHIN與博物館專家團隊指導下,評估各種可使用的軟體。整體的轉換工作,於1998年春完成。
在與加拿大以及國際博物館群社的合作下,CHIN持續的參與資訊標準的開發與推廣。CHIN參與博物館資訊電腦交換組織(Computer Interchange of Museum Information, CIMI[52])與國際博物館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53])的國際文獻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ocumentation, CIDOC[54])的工作,除了使國際間相關的社群受益於加拿大的經驗,同時也引進國際間重要的成果,應用在加拿大博物館資訊的交換與管理上。
由於博物館資訊在網路上的擷取變得容易,CHIN開始針對版權,以及博物館保護網路資料與影像等議題發行相關的刊物。除此之外,為了提供博物館各種影像數位化、館藏管理的資訊,CHIN推出了一系列的出版品、線上資源,以及舉辦進修會。
1996年CHIN成立文化資產論壇(Heritage Forum),一個可供文化資產專家檢索的學刊,其目的在提供CHIN的資源。1999年,國家目錄重組,易名為加拿大藏品資料庫(Artefacts Canada[55])。加拿大各博物館貢獻所屬的館藏資料與影像,使這個資料庫成為極具價值的專業資源。2004年,隨著文化資產的社群加入,考古遺址的網站移出加拿大藏品資料庫。
2000年,CHIN推出博物館學習網(Learning With Museums[56]),讓博物館可以向教師與學生推廣各館的線上教育資源。學習網後來併入加拿大虛擬博物館,成為教師中心。
2001年,CHIN與博物館群社合作,推出了加拿大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 of Canada, VMC),共同致力於數位內容的創造、管理及展現。自此CHIN的經營開始朝公眾化與專業化兩個方向進行,成果分別表現在CHIN所經營的入口網站上:
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CHIN Web Site[57]):為文化資產社群提供專業參考資源,服務的對象為加拿大或國際的文化資產專家和機構。
加拿大虛擬博物館網站:開放加拿大博物館藏品資源,供全球使用者分享,服務的對象為其他領域的使用者。
多年來,CHIN累積了豐富的成果,除了向加拿大的文化資產社群展示各國的數位計畫成果,更致力於交換資訊時所需的各種資訊格式與技術協定,在發展博物館文獻標準的工作上,深獲國際肯定。
CHIN的組織
CHIN是加拿大文化資產部下屬的特別營運機構。為了完成任務,CHIN與文化資產社群以及其他的部門合作,以強化加拿大數位內容整體的能力。
(一)管理部門(2名)
設主任與協調秘書各一名。
(二)法務諮詢部門(1名)
成員僅有1名。負責智財權的研究、版權政策,及相關出版品。
(三)計畫發展部門(35名)
負責與加拿大的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社群合作,綜理CHIN入口網站的製作與服務。負責的項目包含:加拿大虛擬博物館、加拿大藏品資料庫,及標準等項。人員的配置如下:
主持人1名。 資深編寫1名。 加拿大虛擬博物館投資計畫:含管理與協調者,計6名。 文化資產入口網站行銷:含資深經理人、各種協調者、行銷與會員館理、編寫者,共計9名。 公眾計畫部門:管理者、虛擬博物館編輯、虛擬展覽製作經理,計7名。 專業計畫部門:管理者、文化資產資訊分析者、標準研究、專業服務開發,計7名。 技術評估:管理者與系統分析者各一名,計2名。 應用界面設計:管理者與網頁美術設計各一名,計2名。 (四)資訊管理與技術方案(15名)
負責資訊與技術的基礎建設,支援CHIN的活動,提供成果與服務的檢索。負責的項目包含:資訊基礎建設、各種系統與網路的開發與管理、多媒體標準,及使用者支援等。人員的配置如下:
主持人1名。 CHIN入口網站:管理者、系統分析、網站開發,計4名。 管理系統開發:系統分析部分,計3名。 加拿大虛擬博物館網站:系統分析部分,計3名。 系統運作:管理者、系統分析、運作分析,計3名。 資料庫管理:1名。 (五)服務管理部門
提供CHIN的內外部參與者的服務,擁有超過六十名的員工。負責的項目包括:技術諮詢台、參與者服務、出版品販售與推廣、業務企畫、合約與採購、財務管理。
CHIN的入口網站
CHIN的整體工作成果,展現在CHIN建置與維護的兩個網站上。透過對兩這個網站的觀察,可以進一步認識加拿大數位資產整合的工作。
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
為了與公眾目的的加拿大虛擬博物館有所區隔。自2001年起,CHIN的入口網站「加拿大文化資產資訊網」,就朝文化資產專家的專業資源的方向經營。在建置、表現、管理,及保存數位內容等活動上,透過專業級的網站與相關活動,協助文化資產單位強化知識與能力。除了自己的資源之外,CHIN精選全球專業機構的工作成果與研究內容,將之分門別類並提供檢索或連結的功能,協助使用者快速取得各種數位資源。
網站提供各種年度相關會議、研討會、博物館學習及訓練課程等資訊的檢索與網頁連結。網站收集國內相關網站,分門別類,指引使用者取得資源。網站連結分為八個大類,以下逐一簡介:
數位內容的製作與維護 (Creating and Managing Digital Content) 指引製作與維護數位內容時所需的技巧,包括如何建構網站、籌備數位化計畫及相關的參考規範等。連結各種文件,分門別類為數位化、數位內容保存與管理、數位內容網頁呈現,及使用者研究評估四類。
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提供各種相關文章的連結,以協助了解智慧財產權的處理方式,以及關於數位化物件的著作權的議題。並針對博物館提供制定智慧財產權政策的指導方針。
典藏品維護(Collections Management) 提供典藏品維護相關的文章或網站,包含軟體的評選、典藏品維護的檢查清單,及考古遺址、人文藝術、自然科學三個資料庫架構的網站,以支援典藏品與管理系統的自動化與實際應用。
標準(Standards) 包含各種著錄、管理與分享典藏的資訊。連結到一系列的網頁,討論後設資料標準、控制詞彙、分類大綱議題,以及介紹標準研發的計畫與單位。
加拿大藏品資料庫(Artefacts Canada) 集合來自全國數百家博物館的典藏,包含超過兩百萬筆的典藏記錄與近四十五萬張的圖片,供國內外資產專家研究、發掘加拿大美妙的文化與自然典藏。由此處可連結到人文藝術、自然科學兩大資料庫檢索界面[58]。另,為公眾使用的設計的網頁,則在加拿大虛擬博物館的影像畫廊[59]。
參考資料圖書館(Reference Library) 提供十三種參考資源的連結,如:加拿大藝術家權威檔、考古資源、藝術人文資源、加拿大動物學會藏品資料庫、現刊與歷史刊物索引、遺物法律參考書目、博物館學參考書目、自然史資源、宗教物件藏品、「船」的資料庫等。
展覽交換中心(Centre for Exhibition Exchange[60]) 透過展覽交換中心,協助展覽及專業技術資訊的交換。展覽交換中心的網站,可張貼與檢索加拿大國內展與國際巡迴展,除提供現有展出之外,也提供巡迴狀況、籌展中、拍賣,及徵求合作夥伴等訊息。
保存 (Conservation) 列舉加拿大保存機構(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61])與加拿大保存資訊網(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兩個網站。加拿大保存資訊網連結到加拿大保存資訊網書目資料庫(Bibliographic Database of the 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62]),資料庫收錄超過十九萬筆,內容涵蓋國際間各種相關的書籍期刊、會議報告、技術報告、影音資料,及各種電子媒體與軟體。
加拿大虛擬博物館 (VMC)
「透過網際網路,免費提供公眾英文與法文的服務,使觀眾不分年齡的享用加拿大多元的資產。」[63]
三十年來,CHIN與博物館群社合作累積了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全部都整合到加拿大虛擬博物館中。身為加拿大文化線上課程(Canadian Culture Online Program, CCOP[64])的一部分,這個網站不僅展示各種虛擬展覽,加拿大藏品資料庫典藏的影像記錄,化為虛擬博物館中的影像藝廊,而原來的博物館學習網,也整合到教師中心。自加拿大虛擬博物館登場之後,加拿大博物館所創造的多媒體內容,激發了自世界各地連線而至的觀眾好奇心,第一年就吸引了來自一百四十國近三百萬人次的訪客。
加拿大虛擬博物館的建置,在頌揚時間所累積的加拿大傳奇與寶藏。網站展示富有教育功能、激發靈感,及充滿樂趣的創新多媒體內容。
虛擬博物館有八道彩色的「資源之門」:
虛擬展覽:收集線上數位展覽的傑作,讓觀眾體驗加拿大豐富的數位資源。 影像藝廊:展出上千張的美妙圖片,使用者可以瀏覽或檢索特定作品或相關主題的圖片。 趣味遊戲:提供各種影片與具教育義意的兒童互動遊戲。 教師中心:利用各種網路的工具,引到至鄰近的博物館活動,點燃學生的好奇心。 社區記憶:收集全國各社區的故事,顯示加拿大的共通特質與獨到之處。 博物館活動:提供各類博物館的活動訊息,通告加拿大各區所有的活動。 個人博物館:自建博物館,選擇喜愛的數位藏品或主題,寫下感想心得並選擇版面,即可擁有專屬博物館。(需登入帳號) 線上購物:專屬紀念品販賣。 虛擬展覽結合了影像與主題的資訊,類似國內的數位博物館。數位展覽目前共有146個,依內容區分為藝術與文學66站、科學與自然41站、歷史與社會101站、交通與工業17站四大主題。展覽可因跨類而重覆出現在不同的類別,例如藝術與文學、歷史與社會兩類中,都包含「文人園[65]」網站。
影像藝廊以主題分類,羅列各種數位影像。例如:瀏覽「花」類的影像,可以看到以花為主題的畫作、以花裝飾的器物、押花作品等的影像與基本的後設資料。教師中心則分科歸納網路的資源,計有藝術、語文、衛生與體育、自然科學、數學、家庭研究、社學科學、社會研究、道德與宗教研究、資訊科技十類。同樣的「人文園」,在教師中心裡還是可以出現,並劃歸在藝術類的建築子類,以及其他的相關類別中。
不同的類別分別以不同的方式經營其內容,但是在不同屬性服務的背後,數位資源卻是共享的。在巧妙的規畫與設計之下,運用網路的連結特性,形成各種排列組合,在分分合合之間,在不同的情境下殊途同歸於同一數位資源。
CHIN的現況與未來
為了貫徹展現加拿大文化資產線上內容的持續創造,CHIN與參與成員密切合作。CHIN的參與者包含一般與非營利的加拿大博物館,以及其他的文化資產機構,截至2004年4月為止,已有超過1,025個加拿大文化資產機構加入這個文化資產網。除了加拿大虛擬博物館與CHIN入口網站,CHIN還管理保存資訊網書目資料庫(Bibliographic Database of the Conserv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BCIN[66])。BCIN是網際網路上最完整的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的書目資源之一,目前已開放供大眾免費使用。
目前,CHIN正在進行2003至2005年策略方針(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 Strategic Direction 2003-2005[67]),它的任務如下:
「身為一個活躍的文化資產組織網站,CHIN透過先進與創新的數位內容、合作與終身學習的機會,使國際與國內的觀眾熟知加拿大的文化資產。」[68]
這個三年策略的主要活動範圍為建置、展示、管理與保存數位資產。協助達成下列目標:
典藏加拿大的文化資產資訊。 提高文化資產單位對新科技的使用。 與公家或私人機構合作,收集各種媒體以造福加拿大的文化資產機構。 在工具、交易模型、最佳典範、研究上與參與者合作。 數位文化資產保存相關議題的社群。 提供線上空間,使文化資產機構可以製作與動態展示多元與高品質的內容,鼓勵終身學習。 整體的目標如下:
技能發展:加拿大的文化資產專業者需要技能,以便在數位資產的建置、展示、管理,及保存中領先。 內容發展:由加拿大的文化資產機構製作內容,透過網際網路,免費提供公眾英文與法文的服務,使觀眾不分年齡享用加拿大多元的資產。 行銷與商業發展:將加拿大的文化資產機構的課程,整合到終身學習基礎建設之中。透過CHIN的行銷推向廣大多元的國內外觀眾。 自我管理:與文化資產社群溝通,以豐富的數位內容,造福全球的使用者。 為了提昇參與機構與贊助者對相關議題的普遍興趣,增進文化資產從業者的專業技能,CHIN舉辦各種國內外的進修會與活動。所有的持續與合作研究計畫都秉持共同的信念,目的是促進對相關新科技與數位內容議題的整體了解,尤其是在智財權與線上使用者相關的領域上。以下五項為基本的原則導向:
(一)知識與能力 提昇加拿大文化資產機構在資訊管理、標準,及智財權的方面的警覺性與能力。相關的活動包含下列三項: 監控與參與標準更新的討論。 與文化資產機構共同開發並分享經驗與原則。 開發參與者線上管理資訊、標準與智財權的知識與技能。
(二)檢索與互動 提昇參與機構的網路使用率,拓展國內外觀眾的層面,相關的活動包含下列三項: 利用網路,讓文化資產專家發展出一個獨一無二的知識實體。 投資參與成員的線上內容產品,並透過加拿大虛擬博物館入口網站來行銷。 透過加拿大虛擬博物館提供文化資產線上檢索,提昇參與機構的到訪率。
(三)文化資產內容 由加拿大文化資產機構發展高品質的數位內容,創造終身學習的環境,相關的活動為: 對加拿大文化資產機構進行支援與投資,以各種媒體建置、展示、管理,及保存數位內容,為參與機構帶來新的商機。
(四)網路 提昇加拿大與國際文化資產機構之間的網路結合,相關的活動包含下列四項: 與資產機構及大學合作,拓展資源建置與傳送的技術。 鼓勵機構之間的合作。 透過獨特的市場競爭策略,積極推廣參與者所舉辦的活動 建立實作的指導委員會與群社解決參與者的相關問題。
(五)研究與支援 在數位資產的觀念進化與現行研究上的面向上,提昇加拿大文化資產機構觀察與理解能力,相關的活動包含下列三項: 分析技術的變動層面,為文化資產社群提供機會與應變方式。 引導國內外的多策略研究。 透過會議、傳統與線上出版品,及訓練課程分享研究成果。 結語
CHIN的歷史優久,三十年來從事資源整合與數位化工作的經驗,是CHIN的優勢。CHIN有專業的分工體系,超過一百名的專業人員各司其職,為提昇專業能力與創造學習資源而努力。
CHIN和加拿大境內博物館合作的成果豐碩,除了完成為文化資產專家而設置的加拿大藏品資料庫(Artefacts Canada),更顯著的成就是加拿大虛擬博物館(VMC)的建置,為資源共享建立一個典範:有限的資源,在精心建構虛擬的連結中,也能夠展現其不受時空限制的聚合力。
資源下鄉──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 [69]
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以下簡稱IMLS)是一個獨立的機構,提供聯邦補助經費申請的管道,成立的目的在建立與維持一個學習者的國度。
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簡介
學會主要的工作,在透過資助美國國內的博物館與圖書館[70],培育具有開創性的終身學習計畫。除此之外,為拓展博物館與圖書館的教育效益,鼓勵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也是學會的工作重點之一。學會成立的法源依據,是1996年的「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法案[71]」(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Act)。2003年再次修訂,新增圖書館服務與科技法案圖書館服務與科技法案[72]Library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Act)部分,再次確立學會在博物館與圖書館社群中的核心角色。IMLS的組織分為主任辦公室、研究與技術、公共法律事務、博物館服務、圖書館服務幾個部門,由五十多名的聯邦雇員負責執行業務。
IMLS的基金幾乎全數投資在博物館與圖書館的補助上,用意是要強化各館獨特的資源,並確保社區可以使用這些資源。IMLS大多數的預算都用在博物館與圖書館的申請計畫(97%),其餘的款項則用在管理與補助其他類型的機構。補助計畫的數量,每年不同。以2003年而言,共支援947個總額超過二億美元的計畫。其中有五十七件用於補助州立與美國各屬地的圖書館,總額計約一億五千萬美元。2004年可執行的預算總額達二億六千多萬美元,其中一億九千萬用於圖書館,三千萬規劃給博物館。
IMLS獎助的對象遍及公共或是非營利的私人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歷史學會,及高教機構,任何類型的博物館──從美術館到動物園,以及圖書館──不論是檔案館、公共或是研究型圖書館,都有資格獲得補助;所有的高教機構亦然。補助的資格隨計畫的類型有所差別,不過,此一補助不開放供聯邦營運單位的機構申請,國外機構亦不得申請,除非與符合申請資格的美國機構合作。IMLS會在期限前三個月公開徵求,申請者必須選擇適當的類別填寫申請書,在截止日前提出申請。申請書在截止日前三個月發布。申請者可申請多項不同的計畫,但不得一案多投。申請計畫會先由IMLS成員審閱計畫的完整性與適當性,再送專家審查。
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會的補助計畫
IMLS的補助計畫,分博物館類、圖書館類,及機構合作三類,機構可以屬性與活動內容申請經費補助。但上述每一類別中,都含有「國家領導計畫補助」(National Leadership Grants),由於申請的方式與原則相同,為避免文章冗長,將在各類型簡介後,再一併敘述。
博物館類計畫補助 本類補助,目的在強化管理、保護館藏、增進專業發展,以及增進強社區服務。只要是位在美國本土或是屬地,不分大小,各類博物館、水族館、植物園、歷史建築與景點、自然中心、天文館、科學工藝中心,以及動物園都可以申請,只要符合下列條件:
以教育或美學為本質目的的公私立非營利永久性機構。 持有或是使用藏品,並系統性的展示收藏。 不論是否支付薪水,最少必須擁有一名專業館員,或是相當的全職工作者。工作的主要的任務是徵集、維護或對公眾展示收藏。 對公眾開放並提供博物館的服務(一年之內至少有一百廿天向公眾展示物件即符合此一標準)。 常態性的開放並提供博物館服務達兩年以上(申請博物館評估計畫、保存評估計畫及國家領導計畫者不在此限)。 另,位於公私立非營利機構內,如市政府、大學、歷史學會、基金會,及文化中心附屬的博物館,可以申請補助。但是該博物館必需是獨立於母組織而單獨運作,並擁有自行處分預算的能力。這類的博物館必須符合下列三項條件:
不論是否支付薪水,最少必須擁有一名專業成員,該員的職責僅止於博物館的服務與運作。 預算獨立於所屬的組織機構之外。 能區分並完整執行所有申請項目。 不符合上述要求者,應在申請前與IMLS溝通,討論該館的申請資格。IMLS或可以另函協助完成申請。
博物館類補助計畫共支援五種類型的申請案:美國博物館、保存計畫支援、博物館評估、保存評估、廿一世紀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國家領導計畫。
美國博物館計畫
本計畫為博物館補助項目中金額最大者,預算總額約一千六百萬,計畫執行期限為兩年,但傑出的申請案可達三年。申請金額最高可達十五萬美元,依額度分為三類:五千元以上、二萬五千元以上、七萬五千元以上。
補助的目的,是要支援博物館在美國社會中扮演保存文化資產、支援終身學習,以及成為凝聚社區的中心角色。博物館可以申請補助,以從事各項策略規劃與舉辦活動,提昇公眾服務的效率。補助經費可用在計畫執行,亦可用於幕後規畫,例如活動設計、採購設備,或啟用整合的新科技。另,單次的活動不具長期的機構影響力者不予補助。在2005會計年度中,此項計畫補助將支援的計畫與活動,將針對強化博物館成為終身學習的資源,扮演活化社區角色的部分加強補助。
保存計畫支援
保存支援計畫,執行期限為兩年,優選的傑出計畫可展至三年。計畫的目的在協助博物館定義其保存的需求與優先順序,以及從事確保館藏安全的活動。申請者提出的計畫,其最原始的目的必須是在保存,而非管理與維護。館藏可以分為四類:無生物、系統或自然史、活的植物、活的動物。保存活動又分五種:測量、訓練、研究、醫療、環境改善。
本計畫的經費專款專用,不可挪至其他項目使用。計畫的補助金額有三個範圍:一萬、十五萬、廿五萬美元。申請額度為一萬元者,可以獲得IMLS特別提供的各項教育資源。不僅利益本館,且可有利他館的整合性計畫方可跨館藏類別申請。
博物館評估計畫
博物館評估計畫執行期限為兩年,由IMLS補助,美國博物館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73])管理,目的在協助博物館評估自身計畫的優劣。計畫以補助新進計畫為原則。進行方的方式包含管理單位及館員的自我評估,館員、管理單位及志工必需接受到館參訪過的博物館專家晤談。專家調查的結果將製作報告,內容含評量館務運作、建言,以及提供資源尋求的建議。所進行的評估共有四項:
機構整體評估:支援總體維運、協助各館建立執行順序、策略準備、提昇效率,以促進社區服務。 館藏館理評估:在博物館運作的脈絡下,審閱館藏使用、規劃、政策及程序。 公共事務評估:透過公共關係、規劃、成效評量的方式來評鑑博物館對社區與觀眾所舉辦的展覽、課程、其他服務,以及溝通方式。 管理階層評估:檢視管理階層與委員會的角色、職責與表現。促進管理階層的能力,並對組織產生貢獻。
保存評估計畫
保存評估計畫,執行期限為一年,提供博物館全面性的保存評估。申請者以首次參與者為主,一館限申請一次,而已經由保存支援計畫補助者,亦不可申請本類。執行的方式是由保存專業者到館做為期兩天的參訪,進行評估,並以三天撰寫報告。由於館藏品與建築物的保存需求不同,屬於歷史建物者,評量由建築專家進行;亦協助動物園、水族館等進行動物身體狀況與習性的評估。植物園可申請進行生存環境的評估。
一般性的保存評估,根據館藏的概況,提供整體環境,以及政策與工作流程對維護館藏的建議。評估報告的內容包含以下部分:對中長程的保存活動提出建議與執行順序、大規模的設備更新計畫,以做為未來保存計畫的基礎。
廿一世紀博物館專業人員培訓計畫
由於博物館的從業人員需要高度的知識與經驗以協助公眾價值的建立。本計畫的目的,在提昇未來的博物館專業人員的知識與能力。計畫最長年限為三年,補助金額由一萬千至五十萬美元不等。本計畫將支援各類型的博物館的各種活動,包括:專業訓練、領導發展及策略計畫。同時也支援建立典範與提昇經營效率的研究,以及館藏與資訊技術的推廣。活動的設計包含進修會、研討會、課程與上網實習。
圖書館類計畫補助
任何類型的圖書館皆可獲得補助。補助的目的在增進資訊的檢索的技術、確保使用的公平性,及開發潛在的使用者。為使資料公開,數位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包括:選擇、組織、描述、參照與保存。除了館長之外,至少需包含一名固定職缺的專業館員方可申請補助。補助的圖書館類型包含:公共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學術圖書館、專門圖書館、非營利性的私人圖書館、檔案館、圖書館代理機構、圖書館聯盟。此外,開放給公眾使用的研究型圖書館與檔案館,以及不屬於大專院校的學術研究資料亦合於資格。高教機構,包含公共與非營利大學院校,亦可申請。學術單位,如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研究所亦可單獨或他館合作申請。
圖書館類的補助計畫有五個:州立圖書館、美國原住民圖書館、夏威夷原住民圖書、廿一世紀圖書館員培育計畫、圖書館國家領導計畫。
州立圖書館計畫
為了推廣由圖書館所的供的資訊資源的檢索,2003年新修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法案,新增了圖書館服務與科技法案(Library Services and Technology Act, LSTA)。透過立法,IMLS提供各州立圖書館的管理機構資金,讓全國五十九個州立圖書館可以用來支援全州的計畫與服務,或是將資金分配給與本州合作的各類圖書館。
州立圖書館的計畫執行期限可長達五年,內容要符合圖書館服務與科技法案裡所訂定的目標:
不分階層的推廣各種形式的資訊檢索與教育資源的服務。 發展圖書館服務,任何的使用者都可以透過網路使用本地、本州、地區、全國,及全球的資訊。 提供圖書館之間的連結。 以社區組織為基礎,發展公共與私立機構間的合作關係。 對具有多元的地理文化與社經背景的個人、失能者、閱讀障礙者,或資訊能力有限者提供圖書館服務。 針對使用圖書館有困難者,以及設備不足的城鄉社區、低收入戶兒童提供服務。
美國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圖書館服務
美國原住民與夏威夷原住民圖書館服務雖分屬兩個不同的計畫,但其共通的目的如下:
- 建立圖書館間電子資源的的連結。
- 館內關於教育、社會或資訊服務的連結電子化。
- 使圖書館透過網路取得資訊。
- 各社群及不同圖書館結盟並分享資源。
- 支付以分享為目的的電腦與電訊技術與設備的經費。
- 針對使用圖書館有困難者以及設備不足的城鄉社區提供服務。
- 美國原住民計畫部分,印第安民族(Indian Tribes)與阿拉斯加當地居民,或是內政部核可的單位可以申請。計畫可分為兩種:基礎與專業協助補助,執行期間以一年為主,基礎類支援圖書館的運作,專業類支援圖書館運作*的專業評估。擴大服務補助,執行期間可至兩年,最高金額可達十五萬美元,支援加強現有圖書館的服務或是規畫新服務。
夏威夷原住民圖書館服務,則補助以服務與展現夏威夷原住民的非營利性組織。
廿一世紀圖書館員培育計畫
計畫的目的在培養新一代的圖書館專業人員,提供現有的從業人員在職教育與訓練。計畫最長年限為三年,補助金額由五萬至一百萬美元不等。補助的優先順序為:碩士級課程、博士級課程、職前訓練、專題研究、專業技能提昇、在職訓練與教育。
圖書館-博物館合作計畫 IMLS藉由合作計畫來推廣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教育效益。透過合作的機制,增進所有社群學習的機會。IMLS的研究顯示,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合作,可以:
- 增進各別社群的資訊取得
- 加強教育
吸引新的觀眾
- 擴展計畫的範圍
合作關係包含與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與其他文化資產機構之外的推廣學習的社區組織機構,以及公共媒體。兩家或兩家以上附屬於母機構的圖書館或博物館也可以申請,但必須各自擁有獨立的管理權以及預算執行能力。例如,同一市政府所屬的圖書館及博物館,但是有不同的設備、不同的員工、獨立執行者,才能申請為合作伙伴。互為隸屬機構者,不構成合作關係。
國家領導計畫補助
國家領導補助計畫,分為博物館、圖書館及合作計畫類。計畫補助的類別有三項:
學習社群推廣:支援以博物館與圖書館為基礎,發展不分齡的各類型學習網路。學習的社群必須有新的視野,將學習視為社區的責任,支援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實體。本項下的計畫將支援社區、職場及校內的終身學習。 數位資源建置:支援數位館藏與管理數位資源的工具之建置、使用與保存。因為所支援的文化資產機構為數眾多,需要一個整合的單一界面,協助擷取來自不同館舍的數位資源。本項亦補助國家重要資源的數位化,以及增進數位資源使用的應用與流傳計畫。此外,全州的數位合作模型;整合學校與校外學習環環、建立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源亦在本項補助之列。 研究與流傳:支援圖書館學與博物館服務的研究,以及如何實際流傳的測試計畫。以博物館與圖書館為基礎的學習理論研究計畫,傳輸服務認證策略也在鼓勵之列。 除了各館自行執行,IMLS鼓勵各館與各個推廣教育的社區組織、機構與單位,跟公共媒體合作。博物館類與圖書館類的補助,合於前文所述的博物館與圖書館申請標準者,均可申請。另,2005年執行期間可達三年,每個案子的的補助款為二萬五千美至於一百萬美元之間。
博物館國家領導補助
本計畫主要在鼓勵學習與博物館的創新。徵求的項目包括:推動終身學習計畫、提供公共服務與符合社區需求的創新計畫、具有創意的科技的傳佈計畫、可供同行借鏡的模型、藏品公眾使用計畫。
圖書館國家領導補助
徵求具有全國影響力、可供他館引進的模式,以提昇聯邦補助效益的計畫;以及,對全國重要議題提供創意的解決方案,可引導其他機構的計畫。為確保所補助的計畫可以獲致顯著的公共利益,IMLS每年都會有不同的補助優先順序。雖然評審時會考量所有的計畫書長處,但是合於優先順序者會優先補助。
圖書館與博物館國家領導計畫
申請合作計畫必須包含至少一個合格的圖書館及一個合格的博物館。博物館與圖書館可以合作拓展公共服務的創新計畫,以加強社區服務、科技使用或教育。計畫執行期限兩年,有強烈理由者可達三年。在執補助額一萬五千至五十萬美元。
IMLS的活動
除了補助計畫之外,IMLS也會舉辦相關的活動,來推廣計畫的資源。包括補助單位的連結、計畫的報導、舉辦大型會議,以及頒發獎項等活動。
補助單位的連結 IMLS的網站,除了各項補助申請的簡介,還提供補助單位的網頁連結。所有的計畫,詳見網頁http://www.imls.gov/digitalcorner/cls_po.asp ,由於申請計畫者眾,無法一一表列, IMLS的網頁將計畫分為三大類:
數位典藏類:包含保存圖書館的資源、發展數位化最佳途徑,以及具全國價值的典藏數位化的計畫。自1998年起至2003年止,已補助密蘇里植物園圖書館(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Library[74])、明尼蘇達歷史學會(Minnesota Historical Society[75])、北卡羅來納州動物學會(North Carolina Zoological Society[76])等123項計畫。
學習創新類:包含使用數位科技來加強學習的計畫。自1998年起至2003年止,已補助阿拉斯加博物館(Alaska Museum[77])、東北文獻保存中心(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78])、西馬里蘭地區衛教中心附屬學習資源中心(Learning Resource Center, Western Maryland Area Health Education Center[79])等30項計畫。
研究與工具:包含增進數位資源的整合、交互運作、整合界面檢索,線上使用者需求研究,數位媒體保存或增進圖書館與博物館數位科技的計畫。自1998年起至2003年止,已補助密西根大學資訊學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Information[80])、蒙大拿州立圖書館(Montana State Library[81])、加州大學河岸分校圖書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Library[82]等24項計畫。
IMLS每月焦點 IMLS每個月都會介紹執行成效良好以及創新模式的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合作伙伴計畫。報導補助計畫對社區或全國造成的影響,以及各機構想與其他同業分享的計畫構想。每月焦點的文章登載於IMLS的網頁上[83],在IMLS所發行的電子通訊「第一手資源」(Primary Source[84])中亦提供連結。
Web-Wise會議 舉辦會議是分享最佳實例的方式之一,同時加強圖書館與博物館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會議的目的在標舉傑出的數位計畫,並討論數位保存與商業模型等議題。本會最大的特色在於會議休息時間的安排,會議之間的休息時間長達四十五分鐘,讓與會者可以參觀各網站的線上成果展示,並且與計畫成員交談。本會議限制參與的人數,以便於討論以及線上展示。報名費用全免,但食宿差旅費需自行負擔[85]。
IMLS的出版品 IMLS出版各項出版品,內容包括IMLS的各種執行報告、舉辦活動的記錄彙刊,以及2005年計畫的簡介。以上的出版品皆屬公開資源,可以至網站下載pdf檔[86]。此外亦發行電子通訊月刊「第一手資源」供各界訂閱[87]。本刊提供最新的消息、申請期限、新出版品,以及補助計畫簡介。
博物館服務國家獎與圖書館服務國家獎 本獎項表揚對社區有特殊貢獻的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尋找以博物館或圖書館服務為核心,展現典範與創新程序的傑出公共與社區服務。申請者必須敘述該館從事社區服務的目的、服務對象、合作伙伴、達成目標的活動計畫與成果,以及該社區服務未來的繼續進行的方式。申請案會由本會的政策指導委員會,國家博物館與圖書館委員會(National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Board)的委員審核,委員會再向本會推薦獲選者。
結語
由IMLS各項補助的說明中可以看到以下幾個重點,可提供國內相關機構做為參考:
美國聯邦政府企圖將資源直接分配到地方機構,再由地方的文化機構來支援所在社區的終身學習活動。 企圖建立可供他館借鏡的模型,節省重複浪費的資源。 強調不同領域的合作關係與整合系統的重要性,統合各機構裡所擁有的公共學習資源。 由於經營方式、專業能力、服務類型,以及各館需求的不同,博物館與圖書館類的補助方式大相逕庭。 博物館類較特殊者,為針對新手博物館提供精粗不同的評鑑研究。 圖書館類較特殊者,為著重弱勢團體的補助。
全球連線的高教網──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上)
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以下簡稱JISC),是英國負責擴充教育與高等教育(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資訊化的重要機構。成立的目的,是要透過各種策略指導與建議,並提供各種機會給大學、工藝職訓學校,及高等教育學院等機構,使他們能夠使用資訊通訊科技來支援教學、學習、研究與管理。
JISC的概況
1993年,在英國政府的授意之下,蘇格蘭、英格蘭與威爾斯成立了新的高等教育補助委員會。此外,為因應網路與資訊的服務,在同年的4月1日,這些機構又聯合成立了「資訊系統委員會」(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ISC),這就是JISC的前身。成立的同時,也界定了JISC的活動將以國家為向度,考量整體的利益,以開發相關服務、執行未來的願景,以及領導政策的走向,建立社群對評鑑與發展的需求,妥善應用經費,與其他機構合作共享典範與成效,創造最高的價值。1995年與1999年,北愛蘭爾與英國其他的擴充教育補助機構,分別加入挹注經費的行列,JISC服務的範圍從原有的高等教育擴張至包含擴充教育。此一組合,每年提供約六千四百萬英磅的經費供JISC使用。2000年11月,一份評估報告[88]出爐。報告內容指出:JISC是英國成功的範例,提供世界級的網路以及各種的傑出服務。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JISC持續的發展,成為社群與補助單位之間協調的典範。JISC根據此一報告進行改組達到目前的規模。
JISC下有各種委員會,成員由高教界的資深管理者、學科與技術專家組成。此外還有負責實際工作的人員,負責政策的貫徹、管理JISC補助,以及發展策略計畫。工作人員可分為四組,配置如下:
資深管理者-4人 政策與協調組-17人 服務管理組-8人 研發組-19人:教學類6人、資訊環境類10人、保存類1人、技術發展1人、認證援權類1人 對外服務與支援組-16人:溝通行銷類10人、指導與轉介類3人、部門支援3人。 JISC的策略、計畫及服務
為了對基礎建設與各種活動的發展提供統一的目標以及協調合作,JISC以五年為期,擬定發展策略。第一個五年策略為1996-2001五年策略(Five Year Strategy, 1996 - 2001[89])。繼之為2001-2006五年策略(Five Year Strategy, 2001 - 2006[90])。五年策略的內容主要針對下列的服務來擬定:
新的學習、教學,及研究環境。 電子資源的擷取。 全球學習網路-JANET[91]。 機構改造指導。 建議與諮詢服務。 擴充教育學院的地區支援 雖然一般的指導原則是不變的,基於技術與環境的變遷,JISC的策略活動需隨時因應。JISC諮詢學術社群定期審查,確保持續符合需求。這些策略提供JISC所屬委員會與計畫總體的方向。為了保持計畫持續的受到監督,每隔半年,JISC的指導委員會會收到詳細的執行報告。JISC的計畫是動態的,為確保成果的品質,JISC的資深管理團隊,會負責審查與更新計畫的內容。
最新的策略於2004年6月更新[92],勾勒JISC如何透過「提供世界級的創新資訊通訊技術」,逐步落實願景。JISC擬定了十三個優先順序的活動,這些策略同時反映JISC的目標,以及教育與研究社群兩方的需求。
除了策略之外,JISC也以實際的計畫,針對創新產品、發展程序、提供服務等工作,廣泛的訂定各種投資計畫。JISC所屬的六個委員會的主席一致認為,發展計畫的關鍵原則如下:
反映五年策略計畫,並反映未來。 符合補助委員會的目標。 除反映投資的價值,也要使機構可以自行求取效率,以英國努力所獲的利益來影響國際。 具有創新性。 符合各領域需求。 關鍵的目標是促進、支援、引導或協助社群符合其需求。 應使社群領導人在學習、實行、願景,以及國際範例中,預見所遭遇的挑戰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全國基礎建設的需求存在,明確的商業模型需求也存在,而社群的需求也必定有跡可循。 計畫公布前,必須先澄清所有的內容。 JISC的計畫,依其主題分門別類計有下列七大項:
資訊環境計畫:教室內的數位圖書館、學習交換計畫、機構資源擷取計畫、基礎建設計畫、國際數位圖書館計畫、教與學計畫、入口網站計畫、成果展示計畫,及服務仲介發展計畫。 觀察、聯絡與訓練委員會計畫 學習環境計畫:分別建置擴充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學習環境管理系統、交互運作先導計畫、數位博物館與虛擬學習環境連結。 中介系統計畫:真實性、授權與計費計畫、服務分享計畫。 網路計畫:網路發展計畫 保存計畫:數位保存與記錄管理計畫、支援機構記錄管理計畫。 研究環境計畫:自動計算與語意網計畫。 每一項計畫都各有其成果輸出,包括內容、學習、模型、報告、服務或軟體等。值得流傳的成果會由JISC來推廣與典藏,其他的則由JISC與其他的社群來考量這些成果的長期潛力。
JISC擬定各項策略與計畫,最終的目的是要提供高品質的服務。JISC希望透過提供專業的各別指引,指向各種相關資源,推廣有效率的創新資訊通訊科技,支援英國的擴充教育與高等教育各部門。服務的範圍包含:
推廣使用高品質的服務,以支援教學與研究。 建議(相關單位)建立與保存數位資源。 資訊通訊科技對法律與組織等層面造成衝擊的資訊。 透過地區支援中心,在第一線支援擴充教育。 網路服務與支援。 研發創新的解決方案,完全開發資訊通訊技術的潛力。 服務的內容繁多,在此不一一羅列,歸結其內容,可分為:內容服務、網路服務、發展服務、建議服務、專家服務,及使用者社群服務等項。
JISC所屬的委員會與工作小組
JISC依據2000的評估報告,區分工作內容,組成六個委員會。2004年7月,JISC在第四十九次定期會議[93]中調整了各委員會的工作內容,並更改委員會的名稱,各委員會的名稱如下:
組織支援委員會(JISC: Organisational Support, JOS[94]) 內容服務委員會(JISC: Content Services, JCCS[95]) 資訊整合環境委員會(JISC: Integrat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JCIE[96]) 學習與教學委員會(JISC: Learning and Teaching, JCLT[97]) 網路委員會(JISC: Networking, JCN[98]) 研究支援委員會(JISC: Support of Research, JCSR[99]) 下圖顯示JISC的委員會,以及JISC與重要的數位化計畫eLib[100]與機構UKLON[101]之間的關係:
以下分別簡介各委員會的工作綱要
組織支援委員會
組織支援委員會原名「觀察、聯絡與訓練委員會」(JISC Committee for Awareness, Liaison and Training, JCALT),隨著名稱的更動,委員會的工作項目也有部分調整。委員會的角色是在支援JISC在相關工作上的管理需求。組織支援委員會的工作要點如下:
調查擴充教育、高等教育,及以研究等領域在使用資訊通訊科技時,關於人力、組織及法律的議題。 定義JISC在相關領域的工作,支援管理與行政需求。 維持JISC活動參與的範圍,並維護組織內部在人力、組織的議題上受到合理的關注。 監督訓練服務與機構支持服務。 監督觀察與評估的機制,使各機構在改採資訊通訊科枝、電子資源,以及e-Science時,JISC可以提供相關的資訊。 推行活動以支援社群中的各項事務。
內容服務委員會 內容服務委員會的任務是要建立一個學術與教育的線上資源,以支援擴充教育、高等教育,及研究社群,並管理資源傳遞的系統。內容服務委員會的工作項目如下: 建立學術研究在學校教育的線上資源,特別是支援、教與學、學院、大學與研究機構圖書館,並參與網格研究。 在高教內容政策小組(HE Content Policy Group)與補助組織設定的原則下,建立可以定義擴充教育、高等教育,及研究社群內容建立的機制,與相關的擴充教育組織溝通。 進行內部諮詢,為補助所建立的內容,考量收費機制,並為新內容類型(如影像、動畫)建立收費機制。 與其他共同支援高等教育數位學習科技政策的計畫單位,合作推廣學習物件與其他資源的使用。 推廣擷取線上資源,支援終身學習。 透過共通的資訊環境,推廣與館藏的交互運作。 為JISC的服務建立機制,提昇合作效率,提供資訊環境,支援社群對JISC提供線上資源的需求。
整合資訊環境委員會 整合資訊環境委員會原名「資訊環境委員會」(JISC Committee for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它的任務是要確保線上資訊環境的持續發展,使豐富的學術與教育資源能夠便利的擷取。委員會的工作一方面是配合JISC內部的資訊管理需求,協同內容服務委員會建立提供資訊環境的服務機制,以及網路及研究支援兩個委員會共同推動網路安全應用程式的發展。除了內部的合作,整合資訊環境委員會也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委員會」(Museums Libraries & Archives Council[102], MLA)及大英博物館等相關的組織機構合作,目的是要提供一個跨領域的解決方案,收納各種形式的資源。
除了維持與目前合作單位的關係,還要持續開發新的對像,共同為單一的全球資訊環境而努力。整合資訊環境委員會的工作項目如下:
發展整合的技術架構及中介應用程式(含授權與認證機制),以促進教學、學習、研究,以及支援系統的交互運作。 定義相關標準,並推廣標準的使用,整合與傳遞JISC社群中的教學、學習,及研究資源。 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委員會(MLA)、大英博物館、國家衛生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for Health[103])、e-Science核心計畫,以及其他計畫合作開發通用資訊環境,推廣通用的標準程序來管理參與組織供公眾使用的線上教學資源。 引導整合性網路的發展,使數位典藏機構與入口網站適時的投入當地的、地區性或全國性的活動。 發展適合的工具與服務,以建立、描述、發掘,及傳送各種形式的的高品質線上資源,如:資料、文字、影像、聲音。 建議並支持數位典藏社群以數位方式保存線上資源。 建議與貫徹適合的開放程式與解決方案。 對智慧財產權、學術傳播,以及數位著作權管理的議題進行指導,以保護擴充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社群的資產,並作合理有效的運用。
學習與教學委員會 學習與教學委員會負責支援學習與教學社群,對各機構推廣新資訊通訊科技在學習、教育、研究,以及管理上的運用。學習與教學委員會的工作項目如下: 定義相關領域適合的工作,支援教學社群的需求。 協助JISC活動維持與教學社群的相關性。必要時,定義修正或延伸的方式,以增加支援運用的範圍。特別是在資訊環境(包括中介軟體)、資訊技術觀察與標準,及線上資源等項目。 鼓勵機構內部改變管理方式,透過資訊學習科技(Information Learning Technology)及資訊策略跟其他專業者的合作。 協助協調資訊學習科技的發展與部署,以支援教與學,包含技術議題。 整合學習環境管理(Managed Learning Environment)物件,透過指導機構,在支援者與其他的機構之間做適度的溝通。 引導資訊通訊科技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經驗,包括:拓展檢索範圍,增進學生與機構之間的流動性,以及增進線上資源、學習物件及其他教學資料的使用效率。 為JISC其他的委員會提出適當的建議,參與每一場JISC的會議並做報告。 與其他組織溝通協調。
網路委員會 網路委員會的角色,是為擴充教育與高等教育提供全國性的研究與教學網路。提供普及而優越的網路基礎建設的工作,由監控委員會(Monitoring Sub Committee)與技術指導單位(Technical Advisory Unit)兩個部門協助。除硬體建設之外,委員會必須與各領域學術社群間共同磋商。網路委員會的工作項目如下: 確保全國網路準備充分,成為合適的擴充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社群的聯絡中心。 貫徹網路使用的政策,包含連線政策與各種使用的政策。連線政策中,特別著重在提昇相關學生與社群的資源擷取。 與經費補助者與使用者社群討論,貫徹適宜的補助政策。 準備適宜各階層的網路服務,包含媒體轉換、監控與傳送服務。 推廣網路技術的研究發展,增進相關服務。 與研究支援委員會及資訊整合環境委員會合作,推動網路安全應用軟體的發展。 與UKERNA[104]密切合作,雙向溝通貫政策。 與其他JISC所屬委員會溝通。 與其他外部相關的組織溝通合作。
研究支援委員會 研究支援委員會負責確保JISC提供適切的基礎建設與服務,支援研究的需求,特別是在英國研究網格的脈絡之下。除了必要的網路基礎建設之外,委員會也針對數位資源真實性、資料儲存及資料檢索等相關議題進行研究。為滿足研究社群的需求,研究支援委員會的工作項目如下: 協助確保JISC活動與相關社群的關聯性。 定義活動修正或延申的方式,以增進支援研究的用途。包含相關領域資訊環境的工作、網路基礎建設與應用、中介軟體、技術觀察與標準、學術社群與線上服務等。 管理JISC投入e-Science與研究網格的活動,以促進兩者更廣泛運用在教育環境上。 在提供適宜的內容服務以支援研究的議題上,提供JISC委員會建議。 為其他JISC所屬的委會員提供適切的建議,參與所有JISC的會議並提供報告。 為JISC與其所屬的相關委員會提供關於由研究委員會聯合補助的JISC活動、相關的國外研究計畫等,及相關議題的建議。 與其他相關組織溝通,特別是研究委員會。 除了六大委員會之外,JISC還設有各種臨時工作小組。設立工作小組的目的,是在就特殊的議題做觀察與報告。任務解除後就會解散,以下僅列目前仍在運作及已完成任務解散的工作小組的名稱:
(一)現有工作小組(15個)
一般資訊環境、發展策略、資源檢索工具、電子書、地理空間資源、影像、學刊、學習資料、動畫與聲音、出版者與圖書館與學習解決方案,交互運作與後設資料、一手研究資料、學術社群溝通、使用統計。
(二)完成任務解散的工作小組(16個)
澄清機制、內容、發展計畫、發展應因變遷的代理人計畫、電子內容公平交易、數位文獻館際合作、觀察、訓練與聯絡委員會[105](Committee for Awareness,Liaison and Training, CALT)及技術應用委會[106]聯合工作小組、網站對映政策(Mirroring Policy)、網路計費、電子資料維護、資料計費審查、標準、標準授權許可、使用者行為研究、網路使用。
此外,為了訂定五年策略特別設立智庫,聚焦研討下列議題:
擴充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地區化。 擴充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全球化。 JISC活動的延伸性與活動所扮演的角色。 JISC所代表的角色。 電子商務。 科技變遷。 JISC工作的表現與方式。 擴充教育議題。 (下期待續)
出版消息
書評
Book Reviewed by Hughes, Lorna M.
Hughes, Lorna M., Digitizing collections: strategic issues for the information manager. London: Facet Publishing, 2004. xvi, 327 p. (Digital Future Series). ISBN:1-85604-466-1 http://informationr.net/ir/reviews/revs135.htm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9 No.3, 2004) 本書可做為機構計畫進行文化資源數位典藏時,策略與實務的指導方針。對象為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相關機構的從業人員、專家及學生。本書廣泛的探討數位化和發展數位典藏。第一部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介紹各種基本策略,如:數位化的目的、典藏品的選擇、版權問題、成本效益、人力資源等。第二部分為計畫應用上的主軸,包括經費、技術、標準與格式、後設資料、品質控制、教育訓練和工作組織與方法等。
Book Reviewed by Colin Harris
Blaise Cronin ed.,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IST), Volume 37, 2003. Information Today, Inc., 2003. ISBN: 1-57387-154-0 http://www.ariadne.ac.uk/issue38/harris-rvw/intro.html (Ariadne Issue 38, Jan 2004) 從1966年第一輯年鑑出版以來,本書一向以專家的角度對資訊科學與資訊技術發展進行觀察。第37輯(2003年)共收錄約1,600多種作品,分為11項主題,包括資訊檢索與語言理論、自然語言處理、網站目錄與檢索、電子期刊與網路學術交流、虛擬化的知識領域、博物館資訊學、音樂資訊檢索、資訊概念、任務導向性資訊檢索、認證科技,以及資訊與公平等。除了探討新興議題,此輯同時回顧四十多年來資訊概念的發展。
Book Reviewed by Wilson, T.D.
Bishop, A.P., Van House, N.A. and Buttenfield, B.P., Digital library use: social practice in design and evalu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 ix, 341 p. ISBN 0-262-02544-7 http://informationr.net/ir/reviews/revs119.htm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9 No.2, Dec 2003) 本書探討十五年來數位圖書館的現象。作者群來自各領域,包括電腦科學、通訊研究、人機互動研究、人類學、圖書館學和資訊科學等。全書分三大主題:(一)數位與傳統圖書館的挑戰;(二)數位圖書館規劃與評估個案;(三)數位圖書館和社會體制知識的產生與利用關係。評者認為此書部分內容雖然稍微誇大,但仍深具研究價值,推薦圖書館、圖書館研究者及老師應該研讀。
Book Reviewed by Sirje Virkus
Paulsen, Morten Flate. Onlin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global e-learning in a Scandinavian perspective. Oslo: NKI Gorlaget, 2003. 337 pp. ISBN 82-562-5894-2 (Printed version); ISBN 82-562-6048-3 (PDF version); ISBN 82-562-6049-1 (Microsoft Reader version) http://informationr.net/ir/reviews/revs126.htm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9 No.2, Dec 2003) 作者以個人論文與推展網路教學的經驗,以兼具理論性與個人軼事的方式寫作。分為四大主題:(一)探討網路教育、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係,並完整地說明相關的名詞與概念。(二)以歐洲二個計畫個案探討商業性與自行研發性的學習管理系統。(三)透視北歐對於全球化數位學習的觀點,並介紹此區網路教育與學習管理系統。(四)剖析數位學習在歐洲發展今昔,提出幾項重要趨勢,如大規模趨勢、系統整合、標準化、市場性、多元與多媒體性、全球化等。
參考書目:
註釋
-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網址:http://www.ifla.org 。
- ↑ 檔案與博物館資訊學公司(Archives & Museum Informatics), http://www.archimuse.com/ 。
- ↑ 世界文化中心(The House of World Cultures, HKW) , http://www.hkw.de/ 。
- ↑ 全稱XSL Transformations, 是XML的文件樣式語言XSL(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的一部份,敘述了一份文件如何利用格式化的字彙轉換成為另外一份XML文件 。
- ↑ 檔案開放先導活動,Open Archives Initiative,http://www.openarchives.org/ 。
- ↑ DC 2004(簡體)中文版會議網頁標題為「多文化與多語種環境下的元數據」。Metadata在國內的中文譯名,有後設資料、元資料或詮釋資料等。本文統一採用後設資料一詞。
- ↑ Committee on Dat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網址:http://www.codata.org/ 。
- ↑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網址:http://www.icsu.org/index.php 。
- ↑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網址:http://icom.museum/ 。
-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ocumentation,網址:http://www.willpowerinfo.myby.co.uk/cidoc/ 。
-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Architecture and Museums Techniques,網址:http://www.culture.gr/2/21/215/21506/wicamt98.html 。
-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Natural History,網址:http://www.icom-nathist.de/icom/ 。
- ↑ The Museum Computer Network,http://www.mcn.edu/ 。
- ↑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網址:http://www.acm.org/ 。
- ↑ 12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網址:http://acmgis2004.cti.gr/ 。
- ↑ 7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 Warehousing and OLAP,網址:http://www.ececs.uc.edu/~dolap04/ 。
- ↑ 6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b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網址:http://nike.psu.edu/widm04/ 。
- ↑ 2nd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media Databases,網址:http://www.cs.fiu.edu/mmdb04/ 。
- ↑ ACM Hardcopy Document Processing Workshop,網址:http://ir.iit.edu/cikm2004/hardcopy/workshop.htm 。
- ↑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網址:http://www.asis.org/ 。
- ↑ 檔案開放先導活動的後設資料轉換協定,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http://www.openarchives.org/OAI/openarchivesprotocol.html 。
- ↑ 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 http://www.imls.gov/
- ↑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相關資料請參閱網址:http://www.oclc.org/research/projects/frbr/default.htm 。
- ↑ Electronic Metastructur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 Data,網址:http://emeld.org/ 。
- ↑ Open Language Archives Community,網址:http://www.language-archives.org/ 。
- ↑ Documentation of Endangered Languages,http://www.mpi.nl/DOBES/ 。
- ↑ The Copyright and Licensing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project,網址:http://www.lboro.ac.uk/departments/ls/disresearch/CLDP/ 。
- ↑ 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http://www.jisc.ac.uk/
- ↑ 英國的教育制度極其複雜,部分學制台灣不易找到可與之相對應的名詞。Further Education就是其中之一。「擴充教育」一詞取自國立編譯館的學術名詞資訊網,網址:http://www.nict.gov.tw/tc/dic/index1.php 。
- ↑ The Commo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http://www.jisc.ac.uk/cie/
- ↑ Preservation Towards Storage and Access Project, http://www.prestospace.org/
- ↑ nestor project,http://www.langzeitarchivierung.de。
- ↑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Systems,課程管理系統。
- ↑ 網址:http://www.imsglobal.org/
- ↑ 網址:http://www.cni.org/ 。
- ↑ Providing Online Resources To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網址: http://www.leeds.ac.uk/portole/index.htm 。
- ↑ University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Bodington, http://www.fldu.leeds.ac.uk/bodingtoncommon.html 。)
- ↑ 網址,http://www.digicult.info/pages/index.php
- ↑ 原文為「Cultural Agents and Avatars, Electronic Programming Guides and Personalisation」,文化代理人與化身,數位程式指引與擬人系統。
-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網址:http://www.iso.org/ 。
- ↑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網址:http://www.chiariglione.org/mpeg/ 。
- ↑ Rights Data Dictionary。
- ↑ Rights Expression Language。ISO21000-5 MPEG Rights Expression Language(REL)是電腦安全語言(secure computer language),供內容所有者及其合作者於數位環境下表達其活動業務規則。更多資訊詳見:http://www.doi.org/news/contecsdd_standard_pr.html
- ↑ The Library of Congress's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MARC Standards Office,網址:http://www.loc.gov/marc/ndmso.html 。
- ↑ 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請參見:http://www.loc.gov/standards/mods/ 。
- ↑ 網址:http://www.loc.gov/marc/ 。
- ↑ Convention on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
- ↑ 網址:http://www.bcin.ca/English/bcin.html
- ↑ Broker effective access to 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heritage information for public education and enjoyment and for the collective benefit of Canadian museums .
- ↑ Christmas Traditions in France and Canada
- ↑ Guide to Canadian Museums and Galleries
- ↑ 網址:http://www.cimi.org/
- ↑ 網址:http://icom.museum/
- ↑ 網址:http://www.willpowerinfo.myby.co.uk/cidoc/#English
- ↑ 網址:http://www.chin.gc.ca/English/Artefacts_Canada/index.html
- ↑ 現已整合到加拿大虛擬博物館(VMC)之中,請參閱網址:http://www.virtualmuseum.ca/Exhibitions/Redirect2/Learning/index.html
- ↑ 網址:http://www.chin.gc.ca/
- ↑ 考古遺址已移出此項。
- ↑ VMC的子站,網址:http://www.virtualmuseum.ca/English/Gallery/index.html
- ↑ 網址:http://www.cee.ca/ 。
- ↑ 網址:http://www.cci-icc.gc.ca/main_e.shtml 。
- ↑ 簡稱BCIN,網址:http://www.bcin.ca/English/home_english.html 。
- ↑ Engaging audiences of all ages in Canada's diverse heritage through a dynamic Internet service freely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in French and English.
- ↑ 網址:http://www.canadianheritage.gc.ca/ccop-pcce/index_e.cfm
- ↑ 網址:http://www.virtualmuseum.ca/Exhibitions/ScholarGarden/
- ↑ 網址:http://www.bcin.ca/English/home_english.html
- ↑ 參見網址:http://www.chin.gc.ca/English/About_Chin/strategic_direction.html
- ↑ "As an active network of heritage organizations, CHIN engage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in Canadian heritage through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in digital content, partnerships and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CHIN的2003至2005策略計畫,網址:http://www.chin.gc.ca/English/About_Chin/strategic_direction.html 。
- ↑ 該會網址為http://www.imls.gov 。本文所述資料,主要編譯自此網站。
- ↑ 據IMLS自述,美國的博物館約一萬五千座,圖書館約有十二萬二千座 。
- ↑ 博物館與圖書館法案,在修正及延伸1965年的國家藝術與人文基金法案,目的在促進博物館的服務,及建立計畫補助等。http://www.imls.gov/whatsnew/leg/leg_mlsa.pdf 。
- ↑ 是一個以州為合作單位的計畫,著重於兩點:利用科技資訊檢索,以及透過特殊服務提昇資訊效能。http://www.ala.org/ala/washoff/WOissues/federallibprog/lsta/lsta.htm 。
- ↑ 網址:http://www.aam-us.org/
- ↑ 1998年計畫,網址http://ridgwaydb.mobot.org/mobot/imls/ 。
- ↑ 2000年計畫,網址:http://events.mnhs.org/timepieces/Index.cfm 。
- ↑ 2001年計畫,網址:http://www.fieldtripearth.org/ 。
- ↑ 1998年計畫,網址:http://www.museumsalaska.org/ 。
- ↑ 1999年計畫,網址:http://www.rap-arcc.org/ 。
- ↑ 2000年計畫,網址:http://www.allconet.org/ahec/bestt/ 。
- ↑ 1998年計畫,網址:http://www.si.umich.edu/helpseek/About/index.html 。2000年亦申請補助,但未提供網址。
- ↑ 2000年計畫,網址:http://maps2.nris.state.mt.us/mapper/ 。
- ↑ )2003年計畫,未提供網址。
- ↑ 2003至2004年的焦點報導表列請見http://www.imls.gov/closer/cls_hilt.htm 。2002年以前的報導,表列請見:http://www.imls.gov/closer/cls_arch.htm 。
- ↑ 各期的表列請見:http://www.imls.gov/whatsnew/arc_prsc.htm 。
- ↑ 本段依WebWise 2004(http://www.uic.edu/depts/lib/systems/webwise2004/)所提供資訊編寫。但並非僅2004年的會議如此,WebWise 2003(http://webwise.mse.jhu.edu/) 的敘述亦同。
- ↑ 下載各刊物請連結至:http://www.imls.gov/pubs/pubs_pub.htm 。
- ↑ 訂閱請連結至:http://www.imls.gov/utility/subscribe.htm 。
- ↑ 報告全文見網頁: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report_jisc_review 。
- ↑ 計畫內容見網頁: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strategy_jisc_96_01 。
- ↑ 計畫綱要見網頁: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strategy0105_summary 。
- ↑ 英國的教育與研究網路,網址:http://www.ja.net/ 。
- ↑ 完整版: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strategy_jisc_04_06 。簡略版:http://www.jisc.ac.uk/strategy_0406.html 。
- ↑ 會議紀錄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isc_summary 。由於這個網址可能是連結到最近一次會議紀錄,若連結失效或連結至錯誤的會議紀錄,可連結到,JISC會議紀錄表列: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isc_meeting_summaries ,開啟「JISC 49 - 6 July 2004」一項的連結。
- ↑ 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calt_home
- ↑ 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ccs_home
- ↑ 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cie_home
- ↑ 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clt_home
- ↑ 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cn_home
- ↑ 網址: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jcsr_home
- ↑ 網址:http://www.ukoln.ac.uk/services/elib/ 。eLib是一個大型的數位化的計畫的總稱,經費來源為JISC,執行的期間為1993年至2001年4月。eLib的經費補助計畫,最早有60個,後來擴充至70個。
- ↑ 英國圖書資訊網路辦公室,網址:http://www.ukoln.ac.uk/ 。或參閱數位典藏國際資源觀察報告第一卷第二期的國外數位典藏計畫簡介:http://www.sinica.edu.tw/~ndaplib/no2_9204.htm#nod 。
- ↑ 網址:http://www.mla.gov.uk/index.asp 。
- ↑ 網址:http://www.library.nhs.uk/ 。
- ↑ UKERNA是管理JANET的法人組織:簡介見:http://www.ukerna.ac.uk/aboutukerna.html 。
- ↑ 組織支援委員會(JOS)的前身。
- ↑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Sub-Committee,簡稱TASC,JISC成立的委員會之一,現已解散,相關資訊可見:http://www.jisc.ac.uk/index.cfm?name=tasc_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