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類:國民政府檔案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原 6-1-25 )
前言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把主題計畫提出之需求經系統化,架構化與國際標準化之後,呈現於本份「後設資料需求規格書version 0.5」中,主要係作為主題計畫與系統開發者之間的溝通橋樑,其中,我們建議主題計畫進行需求規格書確認工作時務必著重於以下的部份:
- 計畫簡介
- 系統說明
- 著錄欄位架構
- 後設資料標準比對表
- 功能需求說明
- 代碼表
- 需求規格書確認表單
而系統開發人員在系統實際建置時,可著重於以下之部份:
- 資料結構表
- 後設資料標準比對表
- 功能需求說明
- 代碼表
計畫簡介
- 2.1 計畫目標與說明
- 國家檔案的妥善典藏與開放應用,為國史館的重要工作職掌之一,「典藏」又是「應用」的基石。本計畫的總目標,旨在將國史館現藏重要國家檔案進行數位典藏作業,建立符合國際標準規格之國家數位典藏;並以國家數位典藏促進我國人文與社會、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國史館典藏國家檔案,十之八九為手稿本或紙質文件,內容極為珍貴,質地卻極脆弱,深具「單一性」、「稀少性」、「脆弱性」等特性。館藏若干檔案文獻已逾百年,紙質泛黃脆弱,實不宜重複翻閱或複印;但檔案文物以能提供學術研究、法律信證或歷史事件考據為其整編保存的積極目的。如能透過數位典藏作業,使人文與科技融合,則不但可以達到永久典藏珍貴檔案文物之目的,且可廣泛提供各界人士之查詢應用,發揮檔案文物之應用功能,並能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環境氣脈相連。
- 進行數位化整理典藏國家檔案:審選國史館現藏重要國家檔案,並列出優先順序,籌措足夠經費,規劃適當人力,並能結合『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資源,積極進行數位影像掃描、儲存與應用,並由「計畫辦公室」統一制定符合最新國際標準的檔案後設資料(metadata)以及應用系統,以便檔案文物之編目建檔、影像掃描、查詢研究及管理出版等服務。
- 進行數位化開放應用國家檔案:藉由現代資訊科技,建立館藏國家檔案之目錄資料庫及影像資料庫,提供國內外人士透過網際網路查詢、研究及應用國史館現藏重要檔案文物,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可保護檔案文物的安全。在數位化檔案文物的加值應用上,可就館藏檔案文物中評選出各種主題,發行成各種書籍、光碟、影帶、照片圖冊及網頁等產品,便利各界人士查詢研究應用,亦符合電子化政府為民服務之施政目標。
- 本計畫除了增進檔案文物研究應用的便利性,亦加強檔案文物著作權的保護,對於檔案文物的數位影像資料庫,增加可見或隱藏的浮水印,建立檔案文物影像查詢的安全管理機制,也推廣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應用,促進數位典藏的適當使用。
- 2.2 計畫參與人員
v 國史館計畫參與人員:張炎憲、葉飛鴻、林平華、黃淑瑛、田南萍。
v 後設資料工作組人員:陳亞寧、陳淑君、陳雅惠、沈漢聰(規格書撰寫者)。
系統說明
- 3.1 系統目標
- 針對國史館數位化檔案類型、分類架構、內涵、編目及影像掃描實際作業需求,研發建置符合國際通用標準規格,適合館藏藏品內涵特性描述格式之「國史館檔案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作為檔案文物編目建檔及檢索查詢之應用系統,與現行國際通用標準規格接軌,俾與世界各國檔案館、圖書館及數位博物館等進行資訊交換分享。
- 加速整編國史館現藏國家檔案與總統文物,將其目錄資料庫及影像資料庫上載於全球資訊網路,開放各界人士查詢應用,使此批珍貴的檔案文物在保存上更具安全性與恆久性,在應用上更趨普及化與效率化,並提供相同領域之檔案典藏機構,建立檔案著錄系統及掃描影像資料庫,俾益資料庫之聯合檢索。
- 結合網路、多媒體、美工設計及內容管理技術,對數位典藏所產生的不同主題,提供適合各種不同年齡層、不同文化層及其他不同需求界面的網路呈現,有效建構知識經濟基礎,提昇國家競爭力。
- 3.2 系統範圍
- 使用範圍:
國民政府檔案之編目資料庫建置、後設資料(metadata)著錄、人機介面、元素架構、關鍵字檢索、列印統計等系統功能。 - 使用對象:
使用國史館檔案文物數位典藏系統,及建立相同標準之著錄系統的檔案典藏機構,俾益整合編目、影像儲存、檢索等資料庫。
著錄欄位架構
- 4.1 著錄介面
- 4.2 著錄範例
資料結構表
- 5.1 需求欄位建置表
本需求欄位建置表主要是把主題計畫所提出的需求欄位經系統化、架構化與Metadata 標準化之後,並列成表單供系統開發人員建置資料庫時設定欄位所用,同時也供程式設計人員在撰寫程式時參考使用。需求欄位建置表之各項說明如下:
v 項目名稱:主題計畫所需著錄項目之中文名稱。
v 英文名稱:項目名稱對應之英文名稱。
v 資料型態:著錄資料之資料型態。包括:
n Int 存放整數型態的數字資料。
n Text、Varchar 存放文字型態的資料。
v 大小:欄位所需之空間,以byte 為單位。一個英文字元或一個阿拉伯數字需用一個byte 表示,而一個中文字元則需兩個byte 表示。
- 5.2 需求欄位屬性表
需求欄位屬性表主要是把主題計畫之需求欄位的屬性彙集整理,並列成表單供系統建置人員參考使用,需求欄位屬性表之各項說明如下:
項目名稱:主題計畫所需著錄項目之中文名稱。
v 必填:標示「*」者表示為必填欄位,建檔時需填寫該欄位之值,不能空白。
v 多值:標示「◎」 者表示為多值欄位,該組欄位資料可重複著錄。
v 屬性:標示該欄位的屬性,包括:
n 「唯一」表示欄位的值在資料庫中是唯一存在的。
n 「不開放」表示該欄位只供管理者使用,不對外開放。
n 「下拉式選單」表示著錄方式為下拉式的選單。
n 「關連下拉式選單」表示代碼內容會隨其他關連欄位的改變而調整代碼內容。
n 「二維下拉式選單」表示該欄位所提供的代碼表資料值會隨著上一層次欄位的代碼表 資料值而有所變動。
n 「系統自動產生」表示該欄位的值是由系統自動產生,非由著錄人員著錄。
v 提供者:記錄這筆資料是由系統自動產生或由填表者所填。
註1: 國民政府檔案「傳記歷史註」欄位之固定值需分成兩部份:一部份直接顯示在全宗著錄介面上,另一部份隱藏在著錄介面中,需點選方可顯現內容。
第一部分內容如下:
國民政府檔案內容涵蓋國民政府時期所經歷的內憂外患及其推行重大建設的珍貴史料,共計16,942卷,分為21大類,期間自民國14年7月至38年6月,包括有關國家重大決策之制定與各項指令之頒布,皆有詳實紀錄,屬決策型的檔案,極具學術研究參考價值。
第二部分內容如下:
國民政府係民國14年7月於廣州成立,至民國37年5月實行憲政改組為總統府而結束。在組織上採合議制,設主席一人,下設五院,執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種治權,另由五院正副院長與國民政府委員組成國民政府委員會,處理國務,可以說是中華民國軍政及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
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歷經北伐戰役、寧漢分裂、中原大戰、五次剿共、西安事變和國共內戰,以及發生與蘇聯的中東路事件,與日本的五三慘案、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長城戰役、華北自治問題及八年抗戰等內憂外患。在這風雨飄搖、內外憂患的險境中,國民政府仍推行關稅自主、改革幣制、充實國防、建設交通、推展教育及改革社會等政策,積極進行中國的現代化。
本館現藏之「國民政府檔案」係總統府於民國50年8月至85年12月,前後分五批次移轉而來。前四批次移轉之檔案中有關抗戰勝利以後的檔案因事涉機密及時代距離太近而於移轉過程中被抽存保留於總統府。直至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總統府審視認為最後一批檔案純屬歷史檔案才將其移轉到國史館典藏。
註2: 國民政府檔案「範圍與內容」欄位之固定值為:
本館將國民政府檔案內容依「國家檔案分類表」重新整理、分類、立案、併件、編目,共計分為總類、主計、人事、行政、內政、外交、國防、財政、教育、司法、經濟、交通、衛生、新聞、其他共15大類,編成7,088卷,建置7,088筆目錄資料及掃描1,134,746頁影像圖檔。
後設資料標準比對表
後設資料標準比對表是作為國史館後設資料(Metadata)欄位和國際後設資料的接軌,以及與國際間其他主題計畫作XML 資料交換的關鍵機制。國史館典藏國家檔案數位化中程計畫為採用EAD 作為後設資料之標準,並以MARC 21 作為交換時的Related Encoding (MARC 21 可與RLIN OCLC WLN 等國際書目網進行合作);同時為主題計畫能作跨學科之資料交換,另附上國史館檔案與Dublin Core 之對照。以下是國史館國民政府檔案之後設資料欄位分別與EAD(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與Dublin Core(DC)後設資料標準之比對表。
- 6.1 SGML 編碼
下面所列為國史館國民政府檔案每筆紀錄轉出之SGML 編碼。楷體粗體字體部分為元素名稱,需帶入該元素著錄之資料值,細明體網底字體部分為每筆紀錄必須包含之資料內容。
<!DOCTYPE EAD PUBLIC“-//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DTD
ead.dtd(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 Version 1.0)//EN”“ead.dtd”>
<ead relatedencoding=“MARC21”>
<eadheader langencoding=“ISO 639-2”>
<filedesc>
<titlestmt>
<titleproper>國民政府檔案</titleproper>
</titlestmt>
<publicationstmt>
<publisher>國史館</publisher>
</publicationstmt>
</filedesc>
<profiledesc>
<langusage><language>中文繁體</language></langusage>
</profiledesc>
</eadheader>
<archdesc level=“recordgrp”>
<did>
<head>Description of Record Group</head>
<physdesc>
<genreform label=“Type:” encodinganalog=“655$a”>類型</genreform>
</physdesc>
<unitid repositorycode=“機關代碼” label=“Record Group Number:”
encodinganalog=“852$j”>全宗號</unitid>
<unittitle label=“Record Group Name:” encodinganalog=“245$a”>全宗名
</unittitle>
</did>
<bioghist label=“Administrative/ Biographical:” encodinganalog="545$a">傳記
歷史註</bioghist>
<scopecontent label=“Scope and content:” encodinganalog="520$a">範圍與內
容</scopecontent>
<did>
<repository>
<corpname label=“Location:” encodinganalog=’852$a”>典藏地</corpname>
</repository>
<physloc label=“Stack Area:” encodinganalog=”852$b”>典藏位置</physloc>
</did>
<dsc>
<c01 level=“series”>
<did>
<head>Description of Series</head>
<unitid label=“Series Number:” encodinganalog=“852$j”>檔案附屬層級-系列
號</unitid>
<unittitle label=“Series Name:” encodinganalog=“245$a”>檔案附屬層級-系列
名</unittitle>
</did>
<c02 level=“subseries”>
<did>
<head>Description of Subseries</head>
<unitid label=“Subseries Number:” encodinganalog=“852$j”>檔案附屬層級-副
系列號</unitid>
<unittitle label=“Subseries Name:” encodinganalog=“245$a”>檔案附屬層級-副
系列名/unittitle>
</did>
<c03 level=“otherlevel” otherlever=”sub-subseries”>
<did>
<head>Description of Subject</head>
<unitid label=“Subject Number:” encodinganalog=“852$j”>檔案附屬層級-宗號
</unitid>
<unittitle label=“Subject Name:” encodinganalog=“245$a”>檔案附屬層級-宗名
</unittitle>
</did>
<c04 level=“file” langmaterial=“語文”>
<did>
<head> Description of File Folder</head>
<unitid label=“File Folder Number:” encodinganalog=“852$j”>檔案附屬層級-
卷號</unitid>
<unittitle label=“File Folder Name:” encodinganalog=“245$a”>檔案附屬層級-
卷名</unittitle>
<unitid label=“Collection Number:” encodinganalog=“852$j”>典藏號</unitid>
<abstract label=“Content Description:” encodinganalog=“520$a”>內容描述
</abstract>
</did>
<controlaccess>
<subject label=“Subject:” encodinganalog=“650$a”>主題</subject>
</controlaccess>
<did>
<unitdate label=“Date:” type=“inclusive” encodinganalog=“245$f”>時間-起 -
時間-迄</unitdate>
</did>
<controlaccess>
<persname label=“Personal Name:” encodinganalog=“600$a”>人名資訊
</persname>
<geoname label=“Geographic Name:” encodinganalog=“651$a”>地名資訊
</geoname>
</controlaccess>
<admininfo>
<altformavail>
<num label=“Microfilm Number:” type=“microfilm reel”
encodinganalog=“530$a”>縮影號</num>
</altformavail>
</admininfo>
<dao id=“影像-掃描號-首頁次 - 影像-掃描號-最後頁次” actuate=“影像-影
像使用限制”>
<daodesc encodinganalog=“530$a”>影像-光碟片編號-TIFF 檔</daodesc>
<daodesc encodinganalog=“530$a”>影像-光碟片編號-JLS 檔&JPG 檔
</daodesc>
</dao>
<admininfo>
<acqinfo label=”Resource:” encodinganalog=“541$c”>入藏-取得方式
<corpname label=”Origin:” encodinganalog=“541$a”>入藏-來源</corpname>
<date type=”accession” label=”Acquisition Date:” encodinganalog=“541$d”>入
藏-入藏時間</date>
</acqinfo>
<processinfo label=“Condition:” encodinganalog=“583$l”>保存狀況
</processinfo>
</admininfo>
<did>
<note label=“Edition:” encodinganalog=“250$a”>版本</note.>
</did>
<admininfo>
<userestrict label=“Use Restrict:” encodinganalog=“540$a”>原檔使用限制
</userestrict>
</admininfo>
<note>
<persname label=“Cataloger Name:” role=“cataloger” audience=”internal”
encodinganalog=“040$a”>編目記錄-登錄者</persname>
<persname label=“Modifier Name:” role=“modifier” audience=”internal”
encodinganalog=“040$d”>編目記錄-修改者</persname>
<date label=“Cataloging Date:” type=“Cataloging” audience=”internal”
encodinganalog=“008 /00-05”>編目記錄-建檔時間</date>
<date label=“Modification Date:” type=“Modification” audience=”internal”
encodinganalog=“005”>編目記錄-最新更新時間</date>
</note>
<note label=“Notes:” encodinganalog=“500$a”>備註</note>
</c04>
</c03>
</c02>
</c01>
</dsc>
</archdesc>
</ead>
- 6.2 EAD、MARC 21 Mapping
- 6.3 DC Mapping
功能需求說明
- 7.1 系統功能說明
- 著錄人員具有對記錄之新增、複製、刪除、更新、查詢、列印與瀏覽之權限。
- 具有連結至外部資料庫的能力。
- 當填表者自行輸入系列號、副系列號、宗號的編號時,系統可自動於國家檔案分類表,抓取與編號所對應之值。
範例說明:
輸入編號0100,系統會自動抓取到編號0100 的系列名「總類」;
輸入編號0110,系統會自動抓取編號0110 的副系列名「憲政」;
輸入編號0100.00,系統會自動抓取到編號0100.00 的宗名「總綱」。
4.典藏號由系統自動產生
國民政府卷層次之「典藏號」為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宗號、卷號合併產生的字串,因此當上述的所有號碼分別輸入其值時,系統可自動抓取,並將此五組號碼合併組成典藏號。
範例說明:
國民政府檔案全宗號001、系列號06、副系列號45、宗號20、卷號001,「典藏號:001064520001」。
5.國民政府檔案之「掃描號-首頁次」欄位由典藏號+流水號+檢查號3 組號碼所組成。檢查號:a 代表A4 大小影像、b 代表缺漏掃描再補拍影像、m 代表超大影像、x 代表A3 大小影像。
說明:
典藏號為系統自動產生。
流水號固定值:001(起始頁),檢查號固定值:a。
「掃描號-最後頁次」,提供者須提供最後一頁的掃描頁數。
掃描號-首頁次與影像掃描-最後頁次之間所差異之範圍,即會讓系統自動抓取由起始頁到最後一頁之間符合的所有影像檔。
6.「卷名」、「內容描述」、「內容摘要」、「人名資訊」欄位,輸入資料包含人名資料時,填表者則會將其人名資料,如:{#蔣中正#}標示,因此系統需將國民政府檔案所有被標示的人名資料之人數與次數加以統計,使系統可定期自動產生人名清單列表。此標{##}之人名並可與人名後設資料系統連結。
7.檔案為全宗、副全宗、系列、副系列、卷、件的層級依序排列,因此1 個全宗會包含多個副全宗、1 個副全宗也包含多個系列、而1 個系列包含多個副系列,依序到「件」之最小單位。
國民政府檔案資料表之間的關連關係,見下列圖示:
- 7.2 建檔功能說明
- 系統應提供線上新增、複製、修改、查詢、條列、刪除的功能。
- 單一多值欄位可重複著錄,且各資料值皆以半形逗號分開。
- 填表者若將「時間-起、迄」欄位皆填入同一資料值,顯示時,則系統會將起、迄值判定為單一值列於系統中。
- 國民政府檔案之保存狀況、取得方式、入藏時間、語文欄位皆採用下拉式選單與文字列的混合著錄方式,若下拉式選單中無合適之資料值,則於著錄介面的文字列中填入。
- 7.3 查詢功能說明
國民政府館檔案之查詢功能需求主要分為關鍵字查詢、進階查詢2 種。而關鍵字查詢係指系統會對下表單關鍵字查詢中所有標示「◇」 欄位作查詢,檢索所有欄位資料是否符合使用者所提出的字詞。而進階查詢則可對下列表單之進階查詢欄位中標示「△」 的個別欄位作獨立查詢。在關鍵字查詢方面,使用者可以對下表單中之關鍵字查詢欄位(有◇者)作出簡易的關鍵字查詢,若有符合之結果,則依照檢索簡要顯示款目欄位(有◆者)顯示列表回應給使用者並且使用者也可進一步點選作詳細款目的查詢,系統依詳細顯示款目欄位(有▲者)顯示列表供使用者瀏覽。同樣的,在進階查詢方面,使用者也可以對下表單中之進階查詢欄位(有△者)作出進階查詢,符合之結果也是依照檢索簡要顯示款目欄位(有◆者)顯示列表回應給使用者,使用者也可進一步點選作詳細款目的查詢,系統依詳細顯示款目欄位(有▲者)顯示列表供使用者瀏覽;並且在顯示檢索結果方面,簡要顯示款目欄位與詳細顯示款目欄位各包含不同的顯示格式,簡要顯示款目,分成表列式與條列式2 類,而詳細顯示款目則為條列式,詳細說明與呈現,請參見附件一:顯示款目範例。
- 7.4 報表功能說明
國民政府檔案報表功能啟動的前置作業需先通過權限控管作業,使用者需輸入設定完成之使用者名稱與密碼,始可啟動。而報表功能依功能區分為下列兩項:
檔案卷名目錄
檔案數量統計表
茲分述如下:
注意事項:
註3: 全宗號代碼001=國民政府。
表單中的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宗號、卷號、時間皆為「檔案卷名目錄」報表之檢索點,可因輸入內容的不同,系統可查找出資料庫中的相關符合內容並列印出不同內容的「檔案卷名目錄」。同時也就檢索點查詢提出說明:
v 當檢索點之全宗號輸入001 時,並填入系列號,即可產生國民政府檔案卷名目錄。
v 當填妥上列報表查詢介面時,即會出現訊息方塊,詢問是否確定要列印,若按「是」,即系統執行使用者所下之指令,若按「否」,則系統不執行使用者指令。
系統取得使用者所需資料,顯示結果如下:如圖所示
當檢索點之全宗號輸入001 時,並填入系列號,即可產生國民政府檔案卷名目錄。
系統固定產生值:國史館(底線)為18pt、標楷體粗體,檔案卷名目錄為16 pt、標楷體粗體,並自動產生列印日期、使用者(使用者名稱)、卷數(為該系列首卷數至最後卷數的總和) ,為12 pt、 新細明體,皆須與範例中所排列的位置與字型大小相同。
「檔案卷名目錄」左上方可顯示報表查詢介面上,輸入之檢索點,包含全宗號、系列號、於系統中所對應的名稱,以粗體顯示,一系列列印一個獨立表單,每系列第一頁列有表頭,包含全宗號、系列號於系統中所對應的名稱。
顯示款目:序號、典藏號、卷名、時間(起、迄)、縮影號、掃描頁數、備註,於每頁第一行並列顯示。各項分述如下
v 序號:流水號,由系統自動產生。系統將判斷符合的資料,依首卷依序排列到最後一卷,由數字1 開始編排。
v 典藏號: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卷層次之「典藏號」產生編號,由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宗號、卷號此五組號碼合併產生,顯示方式為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宗號-卷號,以「-」1 byte 區隔,而卷號以粗體顯示。
v 縮影號: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卷層次之「縮影號」產生編號。
v 卷名: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卷層次之「卷名」產生資料,欄寬為30byte,若卷名長度超過30byte,則資料內容自動換行。
v 時間(起)、時間(迄):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卷層次之時間(起)、時間(迄)欄位 產生資料。
v 掃描頁數: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卷層次之「掃描號」產生資料,掃描號-首頁次、掃描號-最後頁次之間的頁數範圍,為該卷所有掃描頁數的總和。
備註:依國民政府卷層次「備註」欄位產生資料。欄寬為20byte,若備註長度超過20byte,則資料內容自動換行。
注意事項:
註4: 全宗號代碼001=國民政府。
表單中的全宗號為「檔案數量統計表」報表之檢索點,可因輸入內容的不同,系統可抓取資料庫中的相關內容並列印出不同內容的「檔案數量統計表」。同時也就檢索點查詢提出說明:
v 當檢索點之全宗號輸入001 時,即可產生國民政府檔案數量統計表。
v 當填妥上列報表查詢介面時,即會出現訊息方塊,詢問是否確定要列印,若按「是」,即系統執行使用者所下之指令,若按「否」,則系統不執行使用者指令。系統取得使用者所需資料後,顯示結果如下:如圖所示
當報表查詢介面中全宗號欄位輸入001,則可顯示或列印國民政府檔案數量統計表,系統自動統計出國民政府全宗下每個系列的卷數及起迄時間,合計國民政府全宗的總卷數、起迄時間。
系統固定產生值:國民政府檔案數量統計表、國史館(底線)為18pt、標楷體粗體,國民政府檔案數量統計表為16 pt、 標楷體粗體,並自動產生列印日期、使用者(使用者名稱),為12 pt、 新細明體,皆須與範例中所排列的位置與字型大小相同。
顯示款目:系列、卷數、時間(起)、時間(迄)、備註,並列顯示。
v 系列: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全宗層次下之各系列名稱依序產生「系列」欄位。
v 卷數:可統計出國民政府全宗檔案下各系列名稱所包含的卷數總和。
v 時間(起)、時間(迄):系統自動依國民政府卷層次之時間(起)、時間(迄)欄位產生資料。判斷所有卷中的最早與最晚時間。
v 備註:依國民政府卷層次「備註」欄位產生資料。欄寬為20byte,若備註長度超過20byte,則資料內容自動換行。
代碼表
需求規格書確認表單
附件一:顯示款目範例
國民政府檔案詳細顯示款目範例
國史館數位典藏系統–檢索系統
典藏號:
卷名:
內容描述:
主題:
時間(起):
時間(迄):
人名資訊:
地名資訊:
主題:
保存狀況:
入藏-來源:
入藏-取得方式:
語文:
版本:
縮影號:
原檔使用限制:
影像檔:
※ 註1: 使用者作詳細款目的查詢,詳細顯示款目欄位無資料時,則不顯示詳細顯示目欄位。
※ 註2: 「影像檔」欄位為顯示出「掃描號-首頁次」與「掃描號-最後頁次」間所含的掃描頁次,先依序列出各掃描頁次,而後可依據掃描號連結到影像檔,擷取影像資料。
※ 註3: 條列式詳細顯示款目介面分別依典藏號、時間(起)排序。典藏號顯示方式為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宗號–卷號,以「–」1byte 區隔。
參考資料
參與研發單位:技術研發分項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國史館
提供單位:技術研發分項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使用單位:國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