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減數位落差
概述
廣義的數位落差是指因為資訊、知識的吸收與技術利用的不平等而產生之差異性。縮減數位落差的根本應由學習開始,運用數位學習,創造無時間、距離、障礙之學習方式與環境,消弭數位落差。未來縮減數位落差的主要考量,除了分析問題、整合資源、培訓人才並輔導原住民、弱勢群體及傳統企業運用「數位學習」提高其資訊取得及就業能力外,常態推動機構之規劃及其設置將是重要的長程目標,包括縮減數位落差推動機構組織架構、任務及章程之訂定、培訓,國內現有之政府與民間資源協調與整合模式建立,以及相關國際合作事務之推動。
目標
發掘數位學習潛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的改善策略,進而開創無障礙的數位學習方式與環境,來縮減數位落差,以減少失業人口及社會成本,進而推動永續經營學習環境,創造優質生活並提升國家競爭力,整體目標包括:
- 建立各種數位落差的指標。
- 分析各重數位落差形成之因素並提出對策。
- 建立相關示範模式,包括弱勢群體、偏遠地區學生及家庭、傳統產業等示範模式。
- 結合政府、學校及民間資源,透過本計畫的推動建立資源整合機制。
- 建立數位落差資料倉儲,找尋隱性的數位落差群體,以擴大服務層面。
- 建立數位落差指標及管考機制,提出對政策及法規的修訂建議。
- 規劃長遠的推動組織。
- 透過政策推動,提升產業商機。
方向
縮減數位落差為數位學習計畫中極重要之一環,在過去的觀念中,認為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資作訊服務的提供,即可達成全民數位學習;然而,沒有深入的探討數位落差造成的原因並思考解決的對策,只會造成資源的浪費,以及更嚴重的資源分配不均。因此,政府部門應在全民往數位化邁進的過程中,重新檢視資源的應用,並思考縮減數位落差相關權責單位的設立及管考政策的推動。
- 縮減群體數位落差
特殊群體一般泛指身心障礙、低收入、原住民等傳統上被認為弱勢的群體,由於受到學習能力、經濟能力及生活型態等因素的影響,往往無法跟上數位學習的腳步。另外年齡與學歷也間接代表學習能力、經濟能力及生活型態,因此數位落差也反映在年齡與學歷的差異上,例如:20至29歲年齡層佔總人口17%,但卻佔總上網人口58%;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之人口僅佔19.6%,卻佔總上網人口78%。
- 縮減城鄉數位落差
根據經濟部技術處委託資策會電子商務應用推廣中心FIND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統計」顯示,截至2001年12月底為止,我國網際網路使用人口達782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35%。寬頻用戶於2001年12月底突破百萬用戶,達113萬戶,113萬寬頻用戶當中,ADSL用戶有92萬,Cable Modem用戶有21萬。在網路用戶快速增加的過程中,由於地區的因素導致的數位落差也逐漸形成,以1999年我國家庭上網普及率為例,最高的縣市是台北市(36.2%),相對最低的是嘉義縣(4.4%),相差8.23倍。而在眾多縣市中,高於全國平均(19.6%)的縣市也僅有台北市、高雄市、新竹市、台中市等四個縣市。可見城鄉差距也是形成數位落差重要因素。
- 縮減產業數位落差
根據FIND最新調查,我國企業連網普及率達26.4%,其中高度電子化的產業包括電機電子業、車輛業、3C流通業、綜合零售業等,而造紙業、補教業、食品業、成衣服飾業、旅遊業則電子化程度相對較低。此外大型企業上網交易佔全部交易金額比例為中型企業的1.5倍左右,可見產業之間電子化程度因產業特性與企業大小而有所差異。
本計畫的執行構想如下圖所示,包括整合各部會及民間團體的資源,統籌建立各種數位落差指標及數位落差資料倉儲,並提出縮減數位落差策略,建立示範模式,包括輔導圈、巡迴車、資訊站等,最後提出策略回饋給各部會。服務對象包括弱勢群體、偏遠地區學生及家庭、傳統產業及勞工。
分項計畫
- 縮短勞動力數位落差機制之規劃與示範模式之建立
- 城鄉學校數位落差之評估與改進對策之研究
- 縮減國際數位落差
執行單位
工作重點
- 蒐集並分析產業勞工數位落差之現況與形成因素。(勞委會)
- 縮減產業勞工數位落差機制之建立。(勞委會)
- 產業勞工數位學習網之規劃與示範模式之建立。(勞委會)
- 建立中小學數位學習指標暨城鄉數位落差之現況調查、評估與形成因素分析。(教育部)
- 縮減學校數位落差對策研究與建立示範模式。(教育部)
- 舉辦離島及偏遠地區中小學在職教師遠距教學人才培訓。(教育部)
- 參與聯合國資訊社會高峰會議及相關國際會議。(教育部)
- 補助國內團體參加I*EARN國際年會與跨國合作等交流活動。(教育部)
- 推動跨國主題式網路學習活動專案。(教育部)
- 遴選優秀的E-EDU團隊,推廣我國推動資訊融入教學及學習網絡經營成果。(教育部)
相關連結
-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年至2012年整合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