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生物/文化多樣性數位博物館
出自 TELDAP
簡介
(本說明整理自原計畫成果報告[1])
- 整合國立國際暨南大學科技人才之專業技術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各研究領域研究人員之專業知識,針對位處重要重要生物地理位置的蘭嶼-人之島,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多年來持續針對蘭嶼地區所做的諸多研究調查工作及成果,加以整合及重新架構,並將各式珍貴之館藏標本重新定義,運用影音數位處理的方式,建構一個兼具研究、教育、娛樂及文化保存的多功數位化博物館,如此便可經由全球資訊網將此珍貴之文化及自然資產,散佈於世界各處。
- 計劃的執行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門、植物學門及地質學門分別執行子計劃,針對各項館藏標本逐一進行整理、鑑定及影像數位化的工作。同時在另一方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數位博物館工作群則針對各種不同性質及特色的典藏文物或蒐藏標本加以分析,並於資料庫的建構與應用及數位資料的呈現與傳輸等方面,進行程式的編撰創作及各項後續測試工作。
- 計劃執行期間,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分別進行下列的工作:
- 科博館現有蘭嶼相關典藏文物的影像數位化及資料庫的建立。
- 蘭嶼相關資料的彙整及腳本的的撰寫。
- 多重呈現虛擬展示系統及網站的建構。
- 蘭嶼相關常見問題的蒐集與解答計劃產出蘭嶼地區的相關數位典藏,綜合統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了各類相關文物及動植物標本共230 種,600 件以上。包括各類生態或標本影像資料、手繪圖稿、物種基本描述資料、動態網頁導覽及常見問題與解答等多種相關資料。
計畫主持人
- 蘭嶼生物/文化多樣性數位博物館-總計畫 洪政欣
- 子計畫一:蘭嶼與雅美(達悟)文化數位博物館 王嵩山
- 子計畫二:蘭嶼火山面面觀 莊文星
- 子計畫三:蘭嶼生物多樣性及結構 楊宗愈
- 子計畫四:多元素材數位博物館的結構組織及呈現技術 俞旭昇
執行時間
- 總計畫:2000年2月~2001年7月
- 子計畫一:2000年2月~2001年1月
- 子計畫二:2000年2月~2001年4月
- 子計畫三:2000年2月~2001年8月
- 子計畫四:2000年2月~2001年1月
執行單位
- 總計畫: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子計畫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
- 子計畫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
- 子計畫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子計畫四: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相關連結
- 蘭嶼數位博物館-人之島(舊版)
- 蘭嶼數位博物館-人之島(新版,改版中)
- 本計畫為「生物/文化多樣性數位博物館」系列之一,相關計畫請參考:
- 88年度:蝴蝶生態面面觀
- 90年度: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數位博物館
參考資料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 簡稱G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