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TELDAP
前往: 導覽搜尋
(7個修訂: 分類: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
 
行 41: 行 41:
  
 
== 網址 ==
 
== 網址 ==
[http://www.tfrin.gov.tw/np.asp?ctNode=2439&mp=1 http://www.tfrin.gov.tw/np.asp?ctNode=2439&mp=1]
+
[http://digitalarchives.tw/site_detail.jsp?id=2028 網站成果資源:水產試驗所-水產數位典藏-黑潮漁業數位典藏]
  
  

於 2015年6月29日 (一) 03:21 的最新修訂

計畫/網站簡介

  • 臺灣東部緊鄰西北太平洋,海流主要與黑潮有關,並由於多樣化且特殊的海洋環境與水文型式,形成的各種洄游性魚類的漁場,造就了臺灣東部海域魚類的多樣性,不僅洄游性魚類豐富且岩礁性與底棲性魚類種類亦繁多,發展出多樣化的漁撈技術,育養了東部漁村無數世代的子民。隨著黑潮潮來潮往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漁業資源,更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黑潮漁業文化,將海洋及居民關連在一起。水產試驗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30餘年來已典藏東部海域魚類標本達2,500餘種,為最具代表東部海域魚類相之魚類標本館,同時也保有東部海域特有的黑潮的漁業文化,對於這些典藏品應妥於典藏,更需將典藏資料予以數位化。本計畫擬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所蒐藏之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資料得以永久保存下來,並建立黑潮流系魚種教育解說素材,同時也可促使黒潮漁業文化普及、資訊科技與漁村文化結合。

96年度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針對本中心標本館所典藏之黑潮流域魚類標本妥為拍攝標本照影像及建構數位化資料庫,進行文字描述解說,以落實研究成果,作為未來後續授權創意加值利用,且進一步將黑潮漁業文化進行有系統之整理,針對相關資料進行數位化處理建檔,以期推廣應用,同時可將資訊科技與漁村文化相互結合,促使黑潮漁業文化永久保存。本年度數位化典藏東部魚類標本達500件,分屬92科216屬329種。累計三年來至2008年止完成之魚類標本數已達1950件,分屬146科398屬740種,執行成果展示於水產試驗所全球資訊網站中「水產數位典藏」資料庫當中。(本說明整理自原計畫96年度成果報告)

98年度

  • 台灣東部瀕臨太平洋,受到黑潮主流通過的影響,漁業資源豐富,自昭和7年新港築港完成後,皆以冬天的鏢旗魚為最重要的漁業活動。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步建立東部黑潮海域最完整且具代表性的魚類標本館,並完成黑潮流系魚種教育解說素材。為使海洋科學研究和人文教育倂進發展,在2008年首創以鏢旗魚漁法標識立翅旗魚,並於2009年開始進行鏢旗魚船長口述歷史訪談和多媒體記錄,同步典藏時間與空間,以傳承黑潮漁業文化。
  •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borders the Pacific Ocean and enjoys rich fishing resources due to the Kuroshio Current. After construction of the Shinkang Fishing Port in Taitung County was completed in 1932, wintertime harpoon fishing for billfish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in the fishing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Eastern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Center is gradually establishing a collection of fish specimens that represents the ecology of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is developing educational materials about Kuroshio fish species as well. In 2008, the research center became the forerunner in application of harpoon fishing methods for the tagging of black marlin; and in 2009, the Research Center began taking oral histories and making multimedia records of billfish harpoon vessel captains in order to preserve and pass on Kuroshio fishing culture.

99年度

  • 本計畫針對黑潮漁業文化透過數位化的拍攝記錄影像與影片將漁業資產數位化保存,並採口述歷史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記錄漁業文化資產中未被發掘的側面,將傳統漁業歷史文獻遺忘的段落保存下來,透過受訪漁民敘說的歷程回顧和生活經驗,不僅可以重構不同面向的漁業文化資產,也可以更加豐富漁業文化資產的保存和傳承。

100年度

  • 活文化資產為人類因應生活環境生存而累積出來的寶貴傳統知識,卻也是許多瀕危的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在於這種文化傳統給予社群團體一種認同與延續感,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得以促進文化多樣性及人類創造力的發展,但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所面臨消失的危機,需要國際間共同努力來維護這些人類文化的寶庫。日治時期,日本透過築港及漁業移民的政策,日本將漁業技術與漁業文化傳遞至台灣東部沿岸,伴隨著港口的完成,台灣東部漁業資源逐被漸開發利用,漁業移民居住於移民村帶動漁港繁榮。台灣光復後,台灣東部漁民除承襲了日本人的捕撈技術,亦不斷改良與精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漁撈技術,帶動了地方經濟活絡,進而形塑了漁村組織與多樣化的漁業文化資產。原住民、客家、閩南、少數民族、外省等文化族群一直是目前數位典藏人文資產研究的重要課題,而漁民是漁業的從業者,亦是台灣漁業歷史與文化的創造者,因此有關漁民生活史,亦應當予以妥善保存。本研究計畫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所蒐藏之台灣東部漁業資產數位化保存下來,並採口述歷史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記錄漁業文化資產中未被發掘的側面,包含了多族群移民至此在漁業技術傳承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同漁法在此海域的成長與沒落,將傳統漁業歷史文獻所遺忘的段落保存下來,更透過受訪漁民敘說的歷程回顧和生活經驗,不僅可以重構不同面向的活漁業文化資產,也可以更加豐富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的保存和傳承。


執行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所長室


計畫主持人

劉燈城


執行時間

  •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I)
2007年3月~2008年2月
  •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Ⅱ)
2008年3月~2009年7月
  • 黑潮漁業文化傳承之數位典藏
2009年8月~2010年7月
  • 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
2010年8月~2011年7月
  • 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2/2)
2011年8月~2012年7月


網站名稱

水產試驗所-水產數位典藏-黑潮漁業數典

網址

網站成果資源:水產試驗所-水產數位典藏-黑潮漁業數位典藏


參考資料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 簡稱GRB)


相關計畫

94~95年度:臺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之數位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