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三期
第三卷第三期--96年3月
目錄
- 1 前言
- 2 會議及各項活動報導
- 2.1 96年1至7月各項會議及活動
- 2.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pplications in Cultural Heritage(DACH 2007)
- 2.1.2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Conference 2007(JISC Conference 2007)
- 2.1.3 Museums and the Web(MW 2007)
- 2.1.4 21st Annual Preservation Conference
- 2.1.5 16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WWW2007)
- 2.1.6 3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 & Technology(IASSIST 2007)
- 2.1.7 11th Pacific-Asia Conf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 2.1.8 ACM 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2007(JCDL 2007)
- 2.1.9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 (UM 2007)
- 2.1.10 The Annu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e Visual Arts and Beyond Conferences(EVA London 2007)
- 2.1.11 9th IEEE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Technology and the 4th IEEE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Computing, e-Commerce and e-Services(CEC'07and EEE'07)
- 2.1.12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 2.1 96年1至7月各項會議及活動
- 3 開畢會議報導
- 4 文章選錄
- 4.1 The Tasks of the AHDS: Ten Years On
- 4.2 Distributed Preservation in a National Context
- 4.3 Considering a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pproach for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4.4 Strategies and Framework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the New Support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 4.5 Using Annotations to Add Value to a Digital Library for Education
- 4.6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alk About Users and Each Other. Making User and Audience Studies Matter - paper 1
- 4.7 Beyo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s Communicating. Making User and Audience Studies Matter - paper 2
- 4.8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iteracy: From Intended to Implemented and Achieved Dimensions
- 4.9 Publishing Cooperatives: An Alternative for Non-Profit Publishers
- 5 標準及技術相關報導
- 5.1 (PDF Download) Finding Murphy Brown: How Accessible are Historic elevision Broadcasts?
- 5.2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ulti-model Adaptive Hypermedia
- 5.3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s in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Do We Care?
- 5.4 Mind the Gap: Digital Preservation Needs in the UK
- 5.5 A Foundation for Automatic Digital Preservation
- 5.6 Repository Librarian and the Next Crusade: The Search for a Common Standard for Digital Repository Metadata
- 5.7 Limits of Self-Organization: Peer Production and "Laws of Quality"
- 5.8 Query Transform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Web Searching by the General Public
- 5.9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User in Reports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 6 國外數位典藏計畫簡介
- 7 出版消息
- 8 附註與參考書目
前言
會議及各項活動報導
選錄九十六年一月至七月舉辦的會議十二種。包括美國與歐洲的數位圖書館會議、博物館與網路會議(Museum and the Web),以及全球資訊網會議(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 WWW)等年會。其他另選錄資訊技術於博物館、文化資產,及電子商務領域的會議。而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會議,則包含知識探尋、使用者形塑(User Modeling)等議題。在開畢會議方面,選錄二項已在線上公布會議論文或投影片的會議: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DC)年會與國際圖書館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年會。
文章選錄
文章選錄共九則。除兩則國外機構相關經驗的報導之外,另收錄機構典藏館藏推廣經營、線上社群經營、跨領域整合研究、資訊科技素養各兩則,數位出版一則。 標準及技術相關報導 標準與技術報導計有九則。包含媒體技術應用、數位保存,及使用者研究方法各二則;創用CC、後設資料,及程式協力創作評估各一則。
國外數位典藏計畫簡介
介紹博物館電腦網路(Museum Computer Network, MCN)。
出版消息
出版消息部分共有書評五則,選錄討論數位文化、檔案、混成教學[1](Blended Learning)、網路研討會(Webinar[2]),及資訊安全等主題的著作。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階段的五年計畫,即將進入尾聲。數位科技一日千里,五年之內各種議題更迭,但是觀察報告仍一本衷初,希望所提供的相關現況與發展趨勢,能做為計畫的參考。
在專題報導部分,本次介紹博物館電腦網路(Museum Computer Network, MCN)。MCN創立於1976年,是一個專業的非營利組織。其宗旨是要透過電腦技術,推廣博物館的文化工作。除了希望透過自動化來改善博物館資訊在發展、管理,及傳播的方式,也支援博物館建置與傳播其館藏與相關的文獻。
在會議訊息方面,選錄九十六年一月至七月舉辦的會議十二種。包括美國與歐洲的數位圖書館會議、博物館與網路會議(Museum and the Web),以及全球資訊網會議(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 WWW)等年會。其他另選錄資訊技術於博物館、文化資產,及電子商務領域的會議。而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會議,則包含知識探尋、使用者形塑(User Modeling)等議題。在開畢會議方面,選錄二項已在線上公布會議論文或投影片的會議: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DC)年會與國際圖書館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年會。
文章選錄共九則。除兩則國外機構相關經驗的報導之外,另收錄機構典藏館藏推廣經營、線上社群經營、跨領域整合研究、資訊科技素養各兩則,數位出版一則。標準與技術報導計有九則。包含媒體技術應用、數位保存,及使用者研究方法各二則;創用CC、後設資料,及程式協力創作評估各一則。
出版消息部分共有書評五則,選錄討論數位文化、檔案、混成教學 (Blended Learning)、網路研討會(Webinar ),及資訊安全等主題的著作。
本期仍承蒙後設資料工作組同仁撰寫專題。於此誌謝。
會議及各項活動報導
96年1至7月各項會議及活動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pplications in Cultural Heritage(DACH 2007)
12-14 Jan 2007, Tainan, Taiwan
此會議以實務為導向,探討文化資產應用數位化技術的研究。本屆會議討論議題包括:三度空間(3D)場景模型、資料擷取與處理、實境模擬等應用、考古與建築資產的保存、文化資訊學與觀光、數位圖書館與虛擬博物館、地理空間資訊的應用、人機介面的設計、互動環境的設計、教育與學習的工具、視覺化視覺檢索(Visual Retrieval)的建構,及多媒體及資料管理與儲存等。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Conference 2007(JISC Conference 2007)
13 Mar 2007, Birmingham, UK
英國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 [3](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旨在利用資訊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服務英國的教育與研究活動。其關注焦點包括網路、取用管理、資訊環境及各種數位化應用如在資源、學習、研究與管理等範疇。本屆年會提供相關議題的的指引、建議,及系統展示。內容包含:資料倉儲生態、服務導向與企業結構的數位架構(e-Framework)、數位學習的學習者經驗、虛擬研究環境、從教育到業界的知識轉換(第三波)、數位資產,及數位內容等。
Museums and the Web(MW 2007)
11-14 Apr 2007, San Francisco, CA, USA
本屆會議議題涵蓋層面:社會衝擊、第二代全球資訊網(Web 2.0)服務、組織發展策略、技術設計、實作應用、評估與使用者研究、博物館無線網路、學校教育、電子商務等。會議關注各種第二代全球資訊網的服務,如:網路下載廣播(Podcasting[4] )、部落格、網站內容即時更新訂閱服務(RSS[5] )、 合眾標記(Social Tagging[6] )、 群眾分類(Folksonomy[7] )、共筆系統(Wikis[8] )等;在標準、協定、新工具、內容管理等技術上的設計;以及博物館面對數位時代在機構合作、革新與永續經營等組織發展策略和社會衝擊探討。
21st Annual Preservation Conference
30 Apr - 01 May 2007, Adelphi, MD USA
由美國國家檔案局主辦,會議宗旨為探討以電子代用品(Digital Surrogates)做為歷史文物保存方法的各項議題。包括類比媒體轉換到數位媒體的程序、數位化工具、流程與技巧,儲存媒體選擇與安全性管理、有效存取的方法、數位化後續的建置成本,及保存計畫與典藏機構的數位化經驗等。
16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WWW2007)
8-12 May 2007, Banff, Alberta, Canada
本屆會議仍維持一貫的多樣性,包含研討會、研習營、專題小組座談、發展趨勢座談、海報論文等活動。探討主題分為瀏覽與使用者介面、資料探勘、各種數位應用(E*Applications)、業界實作與經驗、性能與量表、普及網路與行動化(Pervasive Web and Mobility)、搜尋,安全性、隱私、信賴機制與倫理、語意網、網路工程、網路服務、可擴充標誌語言(XML[9] )與網路資料等幾大類,分別探討各主題最新發展趨勢和實施經驗。
3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 & Technology(IASSIST 2007)
15-18 May 2007, Montreal, Quebec, Canada
國際社會科學資訊服務與技術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 & Technology, IASSIST)旨在以資訊科技與資料服務支援社會科學的研究與教學。本屆會議標題是「以開放資料建立全球知識社群」(Building Global Knowledge Communities with Open Data),在於探討全球化的知識以及開放資料的概念在發展知識社群的重要性。探討議題包括開放資料與知識社群的發展關係;資料管理的生命週期模式;開放資料相關的文獻學、後設資料、傳播、保存、管理與資料驗證的等應用與方法;開放資料與數位科學(e-Science)、網路基礎建設(Cyber Infrastructure)的關係;數位儲存庫(Digital Repositories)與信任機制,及各種相關的實證研究。
11th Pacific-Asia Conf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22-25 May 2007, Nanjing, China
會議的目的在分享知識發掘與資料探勘相關的研究結果與業界經驗。本屆會議分為資料探勘的基礎與各領域應用兩個部分。前者包含演算法、統計方法、分類與排序、集叢(Clustering)、文字探勘、機械自動學習、知識管理、資料與知識視覺化等議題。後者包含巨量資料、生物醫學、科學資料庫、多媒體、網路資料、資料倉儲的整合、圖形模式等各方面的應用。
ACM 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2007(JCDL 2007)
17-23 Jun 2007, Vancouver, BC, Canada
會議目的在於探討數位圖書館在技術、實施與社會等層面議題。由數位圖書館聯合會議(JCDL)對數位圖書館定義可了解該會關心議題包括:新形態的資訊機構;各式數位內容的資訊系統;數位內容的選擇、蒐集、組織、檢索,及散佈的新方法;數位保存與典藏;資訊媒體理論模式,如:文獻類型與電子出版等。會議活動多樣,有論文發表、專題小組座談、成果展示,及研習課程等。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 (UM 2007)
25-29 Jun 2007, Corfu, Greece
會議的宗旨在交流使用者形塑(User Modeling)相關的分析,以及形塑使用者與電腦互動的理論與方法。該領域的研究涵蓋人工智慧、人機互動、資料庫、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教育、網路的客服經營與相關技術,及語意網(Semantic Web)等。本屆會議議題多元,包括使用者形塑的取用與管理、相關技術與應用評估、知識表徵與推論、使用者形塑在行動通訊的應用、智慧型資訊檢索、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與推薦系統、學習環境適應、個人化虛擬實境、群組形塑(Group Modeling)等。
The Annual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e Visual Arts and Beyond Conferences(EVA London 2007)
11-13 Jul 2007, London, UK
本會議焦點在於跨業界、跨領域、在地或全球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探討的議題包括發展政策與方法;相關技術;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等機構社群的發展;考古、建築和歷史與資訊技術的結合;文化產業的智財權管理、教育與學習應用,及未來趨勢。
9th IEEE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Technology and the 4th IEEE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Computing, e-Commerce and e-Services(CEC'07and EEE'07)
23-26 Jul 2007, Tokyo, Japan
本屆聯合會議的以「以新世代的網路提供無所不在的商務與服務」(Ubiquitous Commerce and Services on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為題,探討新世代網路提供無所不在的(Ubiquitous)安全性多媒體傳播服務的相關技術與方法。議題可分為商業交易技術,及企業運算與工程二大範疇,包括:供應鏈管理與數位教學、行銷與廣告、付款與隱私保護機制、行動商務與普及商務(P-Commerce [10])、商業程序管理及企業網格(Enterprise Grid Computing)、即時業務(Real-Time Business)成效追蹤、協同工程(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與知識管理,及各類型資訊科技應用與服務架構。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23-27 Jul 2007, Amsterdam, Netherlands
美國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 ACM[11])資訊檢索主題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為資訊檢索技術與系統研究的重要國際性論壇。本屆議題包含資訊檢索理論與模式、內容表徵、互動性設計、介面視覺化、使用者模式、網路資訊檢索、引用與連結分析、分散式資訊檢索、跨語言或多語言檢索、視訊與聲音檢索、主題探尋與追蹤、內容過濾、協同過濾、文字資料探勘與機械學習,及資訊檢索於基因體生物、軟體工程、化學結構、行動通訊等領域的應用。
開畢會議報導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72nd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20-24 Aug 2006, Seoul, Korea
本次會議的論文的徵求與議程,主要是由以國際圖書館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的核心計畫或興趣小組安排。本屆會議的主題是「圖書館:知識與資訊社會的動力引擎」(Libraries: Dynamic Engines for 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探討圖書館面對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如何開拓新的服務與研究領域。討論的議題包含政府資訊、公共圖書館的營運,國家級圖書館的品質評估,圖書館參與知識與資訊社會的活動與角色,圖書館與國家資訊政策的配合,及區域性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館的之間的合作。
論文PDF檔已公佈瀏覽與下載,詳見網頁:http://www.ifla.org/IV/ifla72/Programme2006.ht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blin Core and Metadata Application(DC 2006)
3-6 Oct 2006, Manzanillo, Colima, Mexico
本屆會議的主題是「知識與學習的後設資料」(Metadata for Knowledge and Learning)。焦點社群包含數位學習後設資料標準的使用者、機構典藏的產生者、網路典藏與訓練環境的建置者,及知識組織系統的使用者。討論議題包括:數位學習方面的後設資料應用、知識和文化記憶環境的後設資料、控制詞彙、索引典、語意網、共享書籤(Social Bookmarking[12] )、詞彙登錄(Vocabulary Registries)、後設資料品質評量、教育性後設資料的商業模式,及後設資料的自動產生機制等。
論文PDF檔已公佈瀏覽與下載,詳見網頁:http://dcpapers.lib.sfu.ca/ 。
文章選錄
The Tasks of the AHDS: Ten Years On
(Ariadne, Issue 48 Jul 2006)
本文旨在回顧藝術與人文資料服務(Arts and Humanities Data Service[13] , AHDS)由兩位創始者規劃,以及創新造新局面的過程。文中特別點出幾項藝術與人文資料服務在十年間所關注的議題:資料建置與描述、數位保存、資料徵集,及資源的定位。
Distributed Preservation in a National Context
(D-Lib Magazine, Vol.12 No.6, Jun 2006)
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14] , LC)領導分散式數位保存網路,其中包含公私部門數位內容的建置者、傳播者、管理組織,及技術部門。文本概述國家數位資訊基礎建設與保存計畫(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15] , NDIIPP)自創始以來五年半的進度。將敘述計畫的策略、第一階段投入的各項資源與成果,及過程中學習到的教訓。並展望未來的挑戰,提出第二階段的計畫。
Considering a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pproach for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riadne, Issue 49 Oct 2006)
本文將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視為商品,以行銷觀點引進行銷與傳播理論。鼓勵機構典藏思考下列問題:典藏目標使用者及其需求、潮流與領域的外來影響層面,以及將圖書館的概念轉換成商品與外界可解的語言。本文首先討論研發人員,並視其為發展的核心。接者探討行銷策略的元素,以改變目標使用者的行為。最後聚焦於商品開發與傳播策略這兩項改變使用者行為的關鍵元素。
Strategies and Frameworks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nd the New Support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D-Lib Magazine, Vol.12 No.10, Oct 2006)
機構典藏成員不停增長並在原有儲存、組織與檢索的功能外,朝新的方向發展。隨者技術的發展,學術社群的使用者期望通用於各種環境可重覆使用的格式,以及快速交換資訊的討論區。學術資源必須易於尋找並散布,而且最好是可以在不同的系統間交互運作。不過,當圖書館員決定加強機構典藏功能時,仍須牢記:以機構目標與成員需求作為發展的準則。
Using Annotations to Add Value to a Digital Library for Education
(D-Lib Magazine, Vol.12 No.5, May 2006)
個人註解的價值早被認定,但是它們的實際價值最近才開始展現。本文敘述由地球系統教育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 for Earth System Education[16] , DLESE)所發展的社群複習系統(Community Review System)註解系統。用來記錄、組織,及傳遞師生間的相互回應的訊息,並將所收集的資訊轉成其他使用者可接受的格式以利傳播。並提出經驗與建議供其他系統建置者參考。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Talk About Users and Each Other. Making User and Audience Studies Matter - paper 1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12 No.1, Oct 2006)
本文討論圖書資訊學、人文計算,及媒體研究三個領域間的對話,觀察他們看待使用者與其他領域的方式,以究其異同。研究電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及本地大專院校的的圖書館員。結果發現三個領域都強烈支持推動使用者研究,讓他們更關注設計、實作,及社會的議題。但同時也不分領域地為無條理的大量使用者研究所苦。他們對領域間的研究與實作無法溝通有所抱怨,並期待有所改善。
Beyo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s Communicating. Making User and Audience Studies Matter - paper 2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12 No.1, Oct 2006)
本文討論圖書資訊學、人文計算,及媒體研究三個領域的使用者研究。作者認為:跨領域的對話或許會導致混沌,但鼓勵個人進行溝通以開拓可能性,仍舊優於仰賴權威。並提出五項議題:一、傳統的傳播模式不適合於研究社群;二、學界是否在乎這些研究仍是基礎課題;三、應包含組織、架構、權限,及利益等特定問題的討論;四、避開既成的學術信條,享受冒險與混亂的樂趣;五、溝通的矛盾-自由意謂拋棄既成的觀點。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Literacy: From Intended to Implemented and Achieved Dimensions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12 No.3, Apr 2006)
本文檢視使用理論的程序與架構,以協助理解當代的資訊與訊通技術文獻中的語彙的方式。本文先釐清資訊通訊科技素養(ICT Literacy)與資訊素養、媒體素養之間的關係。分析出資訊通訊科技素養具有:未來性、手段性、目的性三個面向。並藉以討論當代教育政策、教學實作與系統,及教學經驗與學生反饋,以尋求可以應用於各階層的相關教育基礎架構。
Publishing Cooperatives: An Alternative for Non-Profit Publishers
(First Monday, Vol.11 No.9, Sep 2006)
外部的市場挑戰與內部的組織限制,使小型的學會出版者處於單打獨鬥的困境。本文提出一種合作出版的結構,讓各學會在同一個平台下獨立執行其出版計畫。並認為此舉將使非營利出版者可在營運經費與履行任務之間求取平衡。
標準及技術相關報導
(PDF Download) Finding Murphy Brown: How Accessible are Historic elevision Broadcasts?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 Vol.7 No.2, 2006)
本文呈現加州大學柏克來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於2005年5月完成的計畫,並評估古老的廣播節目的可獲性(Accessibility)。文章第一部分描述一個使用新聞與娛樂廣播的模型,第二部分則說明如何運用這個模型,重構一個真實人物與虛擬角色互動的電視節目。最後則說明學術研究之外影音廣播的分享限制,及對未來研究研究的建議。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ulti-model Adaptive Hypermedia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 Vol.7 No.1, 2006)
在全球資訊網中,使用者的背景與興趣各自不同,使用文件的目的與脈絡也各不相同。目前通常只能為最大多數的預設讀者產生符合一般需求的文件。建立針對不同特性的使用者提供獨立服務的複合模型,是超媒體系統的最新應用,但這也導致了不同系統的衝突。本文提出了一個運用於空間超媒體的解決方案,並詳述其建構方式、採用程序,及系統特性,為下個世代的多模系統設計提供討論素材。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s in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 Do We Care?
(Ariadne, Issue 49 Oct 2006)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17])正成為文化變遷的推手:它讓著作權持有者在限制條件中授權,使非營利團體能在不用請求的狀況下合法使用其創作。在創用CC受到次文化團體的支援而活躍,並衍生出其他類似的授權[18] 模式時,評論者卻開始關心使用者在道德、法律,及政治層面的問題。本文提出應重新檢視創用CC在教學與研究活動的狀況,並釐清使用的情境與界限。
Mind the Gap: Digital Preservation Needs in the UK
(Ariadne, Issue 48 Jul 2006)
數位保存聯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 [19], DPC)的信念是:沒有一個機構可以期待以單一的現成方案解決所有的數位保存議題。聯盟於2002年成立,創始會員有19個,至2006年會員已增至30個。數位保存聯盟認為,數位資源的生命週期需要更多部門的參與以解決不同階段的問題。目前主要工作計畫是透過推廣數位保存的必要性,以擴大參與社群的範圍。
A Foundation for Automatic Digital Preservation
(Ariadne, Issue 48 Jul 2006)
數位保存相關的計畫不斷流變,但最常被討論與應用的保存策略,仍然是格式轉換,尤其是非互動性數位物件,如:影像、資料庫、文件等的保存上。但是轉換重大的缺陷是,原格式中必有部分資訊不能完全轉換至新格式中。本文討論建立一個由少量人力介入的系統,協助解決數位保存在轉換時產生的相關問題。
Repository Librarian and the Next Crusade: The Search for a Common Standard for Digital Repository Metadata
(D-Lib Magazine, Vol.12 No.9, Sep 2006)
各領域應用的後設資料標準繁多,很難取得一致的標準。美國洛斯阿拉摩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圖書館於2003年秋天(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Research Library [20])開始關注後設資料標準的議題。並決定發展一套以標準為基礎的物件典藏庫,以收錄八千萬筆後設資料、一百五十萬筆全文記錄,及其他數百萬筆的複合數位物件。典藏小組決定採用非商業的格式,發展出一套適用的標準,包含需求定義、各標準比較、選用標準的規格化,及使用效率評鑑,以簡化越趨複雜的工作。
Limits of Self-Organization: Peer Production and "Laws of Quality"
(First Monday, Vol.11 No.10, Oct 2006)
開放資源(Open Source)軟體已經顯示網路社群可以跳過固有組織或既有專家,直接對合作或協力完成的計畫提出個人貢獻,例如古騰堡計畫與維基百科。有不少人希望能軟體寫作也重覆這種成功的模式。本文作者檢視了同儕協作(Peer-Production)計畫的品質保證規則的經驗,並提出這些規則或信念運用在軟體開發上是否足夠保證軟體的品質。
Query Transformations and Their Role in Web Searching by the General Public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12 No.1, Oct 2006)
文本討論形成一般使用者在全球資訊網進行搜尋時的檢索轉換模式。本研究以一個搜尋引擎中的查詢記錄為研究對象,分析檢索詞彙的網路與相關性。並希望建立檢索過程的分析模式,更進一步了解使用者的檢索行為。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User in Reports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12 No.1, Oct 2006)
本文檢視資訊行為研究者如何呈現研究對象,及對研究對象使用的策略。本文取用1996至2004年間的資訊搜尋脈絡會議(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 [21], ISIC)論文集,分析各論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理論、及研究對象出現在論文的位置。並研究中用來稱呼研究對象、範本資料,及研究策略的詞彙。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邊緣或核心研究,作者所使用的詞彙都非常分歧。並建議研究人員在研究的過程與發表時應更有自覺。
國外數位典藏計畫簡介
博物館電腦網路-Museum Computer Network [22](MCN)
博物館電腦網路(Museum Computer Network, 以下簡稱MCN)為一非營利組織,其成員代表來自美國與全世界數以百計的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機構之資訊專家。
MCN的歷史
1967年創立於紐約市的MCN,擁有四十年的歷史。當時只是一個非正式的博物館組織,目的在對登錄資料的自動化。在1968至1971年間,MCN接受?約藝術委員會(New York Council on the Arts[23] )的補助,建立了一個供參與者分享資訊的大型電腦網路。
1971年,紐約藝術委員會停止補助,MCN遂成為一個非營利組織,開始在美國各地招收會員。隨著技術的發展,最初的分享登錄系統已被取代,MCN也逐步形成一個專業的網路,並以自動化工具改善博物館資訊發展、管理,及傳播的方式。
1972年MCN開始舉辦年會,1974年「光譜」(Spectra)首刊。時至今日,全球的MCN會員持續分享創新科技的專業知識,以及這些科技在博物館環境的應用。
MCN的任務與活動
做為專業的非營利組織,MCN透過電腦技術,推廣博物館的文化工作。MCN服務個人與非營利機構機構,希望透過自動化來改善博物館資訊在發展、管理及傳播的方式。MCN亦支援營利機構,在館藏與其相關文獻的建置及文化與科學知識的傳播上,提昇博物館的效率。
為完成上述的任務,MCN進行各種活動,主要的例行性活動包含下列四種:
年會:透過研討會、專題小組報告(Panel Presentations),及廠商示範(Vendor Demonstrations)探索博物館最新技術之發展,嘉惠數以百計的與會者。
電子郵件討論群(Email Listserv),名為MNC-L(http://www.mcn.edu/resources/index.asp?subkey=80):持續經營線上討論,提供會員與非會員詢問與公佈消息的園地。論壇提供相關技術的消息與近況、會議等活動與論文徵求訊息,及標準資訊的最新文章連結。並提供單篇文章寄送或日報彙整兩種形式,供訂閱者選擇。
專題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s):專題小組或為針對特定議題而設,或以地域為範圍。地區專題小組包含加州、西北太平洋(Pacific Northwest,即東北亞)、臺灣,及大英國協。
網站(Website):提供線上會員申請、更新、年會資訊、博物館相關資源。
MCN的組織架構
MCN由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委員會(Committees),及專題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s,簡稱SIGs)組成。以下分述其功能:
董事會:設有董事12名,每年年會由會員選舉3至6位董事。董事任期3年,連選得連任一次。董事通常兼任委員會職務。
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執行與管理廣泛大量的組織業務。每一委員會由一位董事擔任主席,並與董事會聯繫。其餘委員可由董事與一般成員組成。目前,MCN共設置七個委員會:部落格委員會(Blog Committee)、年會委員會(Conference Committee)、會員委員會(Membership Committee)、提名委員會(Nominating Committee)、地區分會委員會(Committee on Regional Chapters)、學術委員會(Scholarship Committee)、網站委員會(Web Committee)。
專題小組:MCN會員可加入主題性或地區性的專題小組。雖然MCN建議會員只參加所屬區域的專題小組,但並不限制會員加入其他專題小組或同時加入多個專題小組。參加主題型專題小組不需付費;但為維持運作,加入某些地區性專題小組仍須負擔些許費用。專題小組的運作與各小組簡介將分節詳述。
MCN專題小組的運作
專題小組的權利
專題小組係由會員組成,目的在分享與MCN整體任務相關之議題。每一個專題小組組成成一個論壇,以持續進行特定主題的討論。為協助博物館資訊專業社群,專題小組提供學習、領導,及技能發展的機會。專題小組的功能與責任均於授權書中明文規範。
專題小組的產生
為提供永久性的價值,主題應具廣泛性與持久性。專題小組的產生,由MCN會員提議,具體說明小組的名稱、目的宗旨,及首任主席。再交送董事會投票決定。專題小組任何重大變更,均須提送董事會投票決定。
專題小組主席
在專題小組中,主席擁有絕大部分的決策權。主持專題小組能證明個人的領導與博物館資訊科學的能力,並有充分的機會發展其志業與建立良好的關係網路,故專題小組的主席通常由董事兼之。主席的職責,是在百忙之中抽空為博物館專業設計合適方案。活躍積極之專題小組會激發並深入議題,使會員從中獲益並提昇其興趣。主席要鼓勵會員積極地參與活動規劃,並致力於討論。必要時,專題小組主席可爭取董事會的固定或特別席位。
主席必須是MCN會員,採自願制,此外可設副主席。若競爭者眾,則由董事會選舉決定之。主席可於任何時間自願性卸除職務,或由董事會投票決定之,但需提前通告相關部門,以便董事會因應。新主席尚未即任前,董事會將從專題小組會員與MCN一般會員中徵求自願者。新任主席雖可於任何時間交接,但最佳時機為MCN年會。 專題小組職責 主席應檢視專題小組是否有確實執行職務,並鼓勵與其他會員共同合作。每一專題小組皆有三大核心職責:
規劃與主持專題小組會議:各專題小組主要在MCN年會中舉辦年度會議,但也可於其他會議中舉行。年會提供歡迎新會員的場合、討論相關領域新知與議題的論壇,及發展來年會的專題與概念。
MCN年會議程:安至少排或提列一埸相關領域的議程或專題討論。
維護專題小組網頁:更新維護專題小組名稱、宗旨與主席之聯絡資訊、計畫新知或宣傳,及提供領域專業資源連結與其他主題資料。以供一般性的瀏覽。 除了上述基本職責之外,亦可選擇執行一些廣泛之計劃。例如:彙集該領域各種「最佳」項目或「最佳範例(Best Practices)」;參與該領域相關計畫、為博物館社群資訊專業人員發聲、引導社群調查等;在其他相關主題的會議上提議與舉辦專題討論;編製廠商名錄、書目等文件資源;發展領域訓練資料或課程。 專題小組的資源 為確保職責能有效發揮,MCN提供專題小組的資源包含:網頁空間、年會的會議時段與場地、在認證過的活動中使用MCN的名稱與標識(Logo)、會員資料庫中的聯絡資訊取用、專題小組權利一般指引,及專題小組相關問題與董事會的聯絡管道。 專題小組解散 在與其他會員討論後,主席或董事會成員可提出解散之建議。解散專題小組必須由董事會投票通過。解散之可能原因為:長期以來只有少數會員參與,或關注之領域因新技術或專業改變而淘汰。
MCN主題型專題小組簡介
目前,MCN擁有六個主題型專題小組、四個地區性專題小組,茲分兩個個章節分述之。 主題型專題小組為:
數位媒體專題小組(Digital Media SIG, DM SIG)
本專題小組為MCN組織中關於數位圖像、聲音、影像,及新興格式等主題知識的首要來源。專題小組匯集工作流程、最佳範例,及相關軟硬體經驗,並透過MCN網站供諸多會員使用。專題小組的活動包含:舉辦研討會、在年會上報告相關的議題,及與領域中其他組織組成網路。在電子郵件討論群中,數位媒體專題小組在信件標題上使用的標記為「[DM SIG:]」。
資訊科技專題小組(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G, IT SIG)
本專題小組提供博物館資訊技術人員一個討論園地,以交換技術資訊、維持技術創新、分享相關管理概念,及提升博物館與社群的使命。在電子郵件討論群中,資訊科技專題小組在信件標題上使用的標記為「[IT SIG:]」。
智慧財產權專題小組(Intellectual Property SIG, IP SIG)
本專題小組為MCN中所有對技術與博物館智慧財產議題感興趣會員提供資源。設立的目的在研究與檢視智慧財產權對博物館傳遞資訊的影響。專題小組提供討論區,並積極發展新概念與模組的平台,以解決影響博物館社群的智財權難題。專題小組所關注所有智財權議:從傳統法律制度,如:著作權、商標、專利與商業秘密;至影響智財權策略的道德、公私權(Privacy and Publicity Rights)、倫理,及尺度等。專題小組的包含舉辦各種會議,以及使用MCN網站發布文章與新聞。在電子郵件討論群中,智慧財產權專題小組在信件標題上使用的標記為「[IP SIG:]」。
計量與評鑑專題小組(Metrics & Evaluation SIG, ME SIG)
本專題小組在讓MCN會員交換研究成果與方法,並分享線上博物館內容品質評鑑方法等相關議題。研究主題涵蓋使用者回饋分析、伺服器日誌分析,及使用者諮詢及參與。專題小組試圖發展最佳範例,並促進參與者經驗、知識,及專業技術的匯集。在電子郵件討論群中,計量與評鑑專題小組在信件標題上使用的標記為「[ME SIG:]」。
小型博物館專題小組(Small Museum SIG, SM SIG)
本專題小組為中小型博物館、美術館與檔案館工作人員討論技術議題的論壇。比起大型機構,這些機構擁有的資源與專業技術相對較少。本小組依循會員間資訊分享的傳統,每年至少在MCN年會舉辦一場專題研討。即使會員不是在這中小型博物館服務,但若欲分享有關小型博物館相關技術議題之資訊,任何MCN會員都可加入該專題小組,分享常見問題的解決方式、工具,及新知。在電子郵件討論群中,小型博物館專題小組在信件標題上使用的標記為「[SM SIG:]」。
標準專題小組(Standards SIG)
本專題小組為關注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相關資料標準的工作小組。專題小組促進相關標準應用、新標準測試與驗證資訊的分享。專題小組每年參與MCN年會,舉辦標準相關主題之專題研討。專題小組的活動與標準新訊,都透過電子箌件討論群佈達與分享。在電子郵件討論群中,標準專題小組在信件標題上使用的標記為「[Standards SIG:]」。
MCN地區性專題型小組
地區性專題小組設立的任務,是要促進各地區內部的文化資產社群在相關數位技術使用上的交流。專題小組週期性的在加州各地舉辦專題會議,以分享網路技術的最新發展與挑戰,並參與MCN的年會。MCN有四個地區專題小組:
加州專題小組(California SIG, CAL SIG) 臺灣專題小組(Taiwan SIG,詳下節內容 大英國協專題小組(UK-Ireland SIG, UK SIG)
臺灣專題小組(Taiwan SIG)
籌設歷程 歷經兩年的經營與交流互訪,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於2004年代表臺灣加入MCN並成立區域性專題小組,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際合作上重大的成就。
年會正式通過臺灣以MCN Taiwan SIG的名義簽署「共識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加入區域性會員,進行MCN Taiwan 區域分會[24] 成立的規劃,並對董事會進行修改組織章程的提案,使國際區域分會得以依新的章程成立,而區域分會會長可佔董事會一席。臺灣分會成立後,將與MCN總部密切合作,舉辦研討會,甚至翻譯MCN重要的研究成果。此舉對國家型計畫與MCN而言,都具有邁向國際化的實質意義 [25]。預計將對台灣數位典藏相關計畫在國際合作人才與資訊的交流,以及建立國際合作網路都有實質上效益。 MCN臺灣專題小組目標及任務 臺灣專題小組除了以上地區性論壇的任務,其他目標尚包括:為MCN發展亞洲地區的會員、分享臺灣的經驗及成果,並以成為亞洲相關議題交流的首要論壇為最終目的。 臺灣專題小組預期達成目標: 探索「中文MCN」(MCN in Chinese)的可能性;透過國際合作以發展及協調臺灣區域的計畫;透過數位技術改善各類計畫的內容與實務、以創造文化交流的機會;拓展數位技術與其應用,追求成立亞洲文化資產平台之可能性。
MCN年會及其趨勢發展
MCN於1972年開始舉辦年會。以下簡述近幾年會議的主題及概況 ,以瞭解近年來MCN關注議題之概況[26]與趨勢:
MCN1998 [27] 探討在文化由類比轉成為數位媒體的快速變遷時代中,博物館扮演藝術品保存者之角色將更形重要。資訊與通訊技術為展示分享博物館藏品,及保存文化知識之重要工具。與會者包含資訊技術與博物館相關人員,如:教育專家、館長、檔案館員、圖書館員、管理者、設計者、系統分析師、作家、律師等。並從博物館應用角度來討論技術、管理、法律、設計概念、學術,及商業使用等議題。 MCN1999 [28]
探討文化資產機構如何結合傳統使命與新興通訊技術,以獲取最佳的效益。會議討論新興科技帶來的契機、提供創新計畫執行人員溝通的機會。本次會議特別強調新興媒體推廣、資訊整合、知識管理、組織與文化改變,及博物館與文化機構的資訊、技術與媒體之趨勢。 MCN2000 [[29] 探討的主題包括:資訊素養、圖書館、手稿與博物館文件數位化、博物館資訊技術規劃與整合、博物館以可擴充標誌語言格式儲存取用資訊的推廣、館藏管理系統、館藏管理選用套件、互動式展覽設計、智財權開放論壇、整合資訊管理策略、電子商務規劃,及實務與個案研究等。 MCN 2001 [30] 本次會議由MCN與博物館資訊交換組織(Consortium for Interchange of Museum Information, CIMI)共同舉辦。探討相關主題包括:使用者經驗評估的數位工具與技術、有線與無線服務、博物館社群標準的重要性、無線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s)及可攜式裝置(Portable Devices)的博物館應用、動態影像服務與檔案格式,來館參觀與線上參訪推廣等。 MCN2002 [31] 會議的主題為「在遠距傳輸技術的計畫中所能到達之距離」(In it for the long haul-technology programs that go the distance)。相關主題包括:數位特性、資金模組、計畫規劃、編列預算與管理、整合資訊管理、資訊取用與交換之標準、博物館使用者分析、基礎建設與網路設計,及智財權政策等。 MCN2003 [32] 會議主題為「博物館科技與轉型的平衡」(Balancing Museum Technology and Transformation)。面對經濟的挑戰,博物館欲加入數位經營的行列。會議將討論資訊科技對博物館工作的改變、博物館如何轉型與利用資訊科技以 及無線通訊於展場空間的運用等。主要議題包含:無線通訊技術、描述系統、專案管理實例、博物館與圖書館合作、工作流程資訊化、提昇館員資訊素養、保存影音 資料、數位傳輸系統、使用者分析等。 MCN2004 [33] 會議主題為「典藏、整合與社群的重大技術」(Great Technology for Collections, Confluence and Community)。議題包括:跨機構社群的合作典藏、數位權利管理(DRM)、數位保存機制、影音與舊報紙數位化、數位內容再利用、後設資料、整合性 存取與資料檢索(數位圖書館)、OAI 協定、數位電視與博物館、當代藝術與歷史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智慧財產權與新媒體藝術、網站與展覽等。 MCN2005 [34] 會議主題為「數位檔!保存知識到未來」(DIGITS FUGIT! Preserving Knowledge into the Future)。相關主題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及典藏機構間合作與整合;數位圖書館主管教育訓練;新世代館員者圓桌論壇;博物館資訊技術應用;智財權、著作權,及合理使用;及線上藏品的教育用途與應用加值等。計有三十八場演講與論壇,主要議程內容仍然承襲往年關注之核心,以博物館社群與資訊技術應用為主軸[35] 。 MCN2006 [36] 會議主題為「館藏取用:投資的報酬」(ACCESS TO ASSETS: Return on Investment)。探討MCN發現的成功且有效的技術方法;分享MCN以創新有效率的方式推廣社群的挑戰與結果。相關主題包括:創新博物館資訊專業、後設資料編碼與傳輸標準(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37] , METS)與複雜數位物件之取用、博物館觀眾推廣、數位典藏保存評鑑,及開放原始碼解與博物館應用等。
MCN的會員
MCN會員主要分為三類,會制採年度計算,效期為七月至隔年六月。各類會員簡介及權益分述如下:
個人會員(Individual Membership) 權益如下:會員選舉提案權、選舉投票權、擔任董事、名列會員名錄、限會員專用資料、參與專題小組活動,年會註冊折扣,及研討會優先註冊權。 非營利組織會員(Nonprofit Membership) 非營利組織會員對任何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教育機構或其他類型的非營利組織開放。每一機構可提三名代表;增額代表以該機構會員參與MCN會員的比例為基準。目前有五十六個非營利組織會員。
權益如下:選舉提案權、選舉投票權、擔任董事、名列會員名錄、限會員專用資料、於MCN網站上登錄機構網址、參與專題小組活動,年會註冊折扣,及研討會優先註冊權。
營利機構會員(Corporate Membership) 營利機構會員向對博物館相關的營利機構開放。每一法人團體可擁有二名代表。
權益如下:名列會員名錄、限會員專用資料、於MCN網站上登錄機構網址、參與專題小組活動,年會註冊折扣、研討會優先註冊權,及在年會上租用展覽大廳空間的優惠折扣。
結語
MCN歷史悠久,四十年來致力於分享博物館應用新技術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並定期舉辦年會,提供會員及專業人士交流之機會。MCN有完整的組織架構,董事會負責重大決策、委員會執行與管理組織業務、專題小組探討相關議題,共同為提昇博物館社群的專業能力與新科技應用而努力。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在兩年的經營與交流互訪之後,於2004年代表臺灣順利加入MCN專題小組,並進一步爭取成立臺灣分會。對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而言,這是向國際化目標邁開一大步;而對MCN而言,則為將觸角延伸至亞洲的一大利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已累積多年的經驗,在與MCN的專業知識交流之後,必能為典藏數位化與創新技術應用上創造更多貢獻。
出版消息
Book Reviewed by Ingrid Mason
Edited by Lauren Rabinovitz and Abraham Geil, Memory Bytes: History, Technology, and Digital Cultu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44 p., ISBN 0-8223-3241-8
(Ariadne Issue 46, Feb 2006)
作者以社會觀點討論數位文化,指陳四項重點:(1)作為社會現象,數位文化的定義不僅止於資訊時代的觀點;(2)數位技術的發展脈絡及其位置;(3)人與技術交互影響下的主觀意識浮現;以及(4)技術的重要性。文分四章:第一章節說明思想體系智能分析在技術的發展的上如何促進數位技術的發展。第二章著重於各種技術之間的關係,視聽或身體如何經驗與知覺。第三章討論人類生理與技術的交互影響及其重要性。第四章則指出歷代美學觀點均有更迭,部分傳統在數位文化的美學或屬多餘。
Book Reviewed by Lise Foster
Edited by Julie McLeod and Catherine Hare, Managing Electronic Records. Facet Publishing, 2005, 202 p., ISBN 1-85604-550-1
本書選錄澳洲、法國、南非、加拿大,及美國等檔案專家的論文,這些檔案專家來自不同層級的公私機構。本書希望提供多元的觀點,讓新手完整了解檔案的各項議題,並提供永久有效的網頁連結以供參考。本書各章節包含歷史回顧、標準使用、後設資料、數位保存、數位化與原生數位資訊的傳遞、相關資訊技術、法律議題,及其他值得注意的案例。
Book Reviewed by Lyn Parker
Janet MacDonald, Blended Learning and Online Tutoring: a Good Practice Guide. Gower Publishing, 2006, 191 p., ISBN 0-566-08659-X
本書作者認為,混成教學(Blended Learning)的出現是在應因線上媒體教學的不足。並認為應考不同工具的使用而非適當的混合方式。書中章節可分為三大部份,分別討論混成教學的施行現況、線上課程,及獨立學習者的開發。明確指出混成教學與線上學習的相關挑戰,並建議最佳方案與「好主意」(Bright Ideas)。本書易於閱讀且見解獨到,是了解混成教學的實用書籍。
Book Reviewed by Lina Coelho
Robin Neidorf:Teach Beyond Your Reach. Information Today, 2006, 256 p., ISBN 0-910965-73-0
本書對於透過網路研討會(Webinar)進行的線上訓練課程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此書主題廣泛,包含工具、最佳指引、線上學習行為、學習模式與態度、如何創造內容與選擇適當設計,及如何建立與經營線上學習社群。此書的表單、範例、及實務訓練的的結構良好,表單與框格的運用妥善。此書有助於了解成人學習的特性,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特性進行教學。
Book Reviewed by Maceviciute E
Rick Lehtinen, Deborah Russell, and G.T. Gangemi, Computer security basics. 2nd ed. O'Reilly, 2006. xii, 296 p., ISBN 0-596-00669-1
本書的目的是探討如何在網路上確保安全性。作者強調資訊安全有三個關鍵字: 弱點、威脅,及相對措施。內容不只簡單地敘述「如何做」,還強調各主題的發展史、相關技術原理及實行狀況。家用電腦與專業資訊技術人員皆可受惠於此書。此外,各機構在擬定電腦安全機制的政策時,亦可援引本書以為參考。
附註與參考書目
註釋
- ↑ 或譯混成學習、混成式教學、混合式學習模式等。本譯名取自國家文官培訓所網頁:http://www.ncsi.gov.tw/01_about/00_about_page.asp?ID=JNPMPRLOJNE。
- ↑ Webinar為複合字,Web-based seminar的簡稱,或譯線上研討會。定義詳見:http://www.webopedia.com/TERM/W/Webinar.html。
- ↑ 英國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JISC),網址:http://www.jisc.ac.uk/ 。計畫概況詳見數位典藏國際資源報告第二卷第第二期,網址:http://www.sinica.edu.tw/%7Endaplib/watch%20report/v2n2/watch_report_v2n2.htm#sec4-3, 與第三卷第一期,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7Endaplib/watch%20report/v3n1/watch_report_v3n1_new.htm#sec4
- ↑ 中國大陸音譯為「播客」。Podcast指透過網路下載是個人播放器的數位錄音廣播或節目。維基百科條目說明請參閱網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Podcast。
- ↑ RSS是一種與交換規範,可將訂閱的內容即時饋送給訂戶的通訊協同格式。RSS有三個版本: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 2.0)、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Site Summary(RSS 0.91, RSS 1.0),及Rich Site Summary (RSS 0.9 and 1.0)。由於原文歧異甚大且無法判定原文中使用的版本,此處採意譯。維基百科條目說明請參閱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RSS_%28file_format%29。
- ↑ 指由下而上的社會性分類法,集合眾多個人對網路資源進行標記、以詞分類的新興資訊組織方式。引用來源:何宜真,Web 2.0與圖書會研討會會議內容摘要報告,玄奘大學電子報第18期,網址: http://www.lib.hcu.edu.tw/epaper/papers/2006-12-28.htm。Social Tagging另稱「Collaborative Tagging」。維基百科條目說明請參閱網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tagging。 相關的計畫有「Steve」, 網址:http://www.steve.museum/。。
- ↑ Folksonomy為複合字,由Folk(或Folks)與 Taxonomy組合而成,意為一般民眾可使用任意關鍵字的協同分類方法。維基百科條目說明請參閱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Folksonomy。
- ↑ 另音譯「維基」,本詞有二義,除共筆(Collaborative Authoring)網站之外,亦指建構系統的共筆軟體(Collaborative Software)。維基百科條目說明請參閱網址: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
- ↑ 可擴充標誌語言(XML),網址:http://www.w3.org/XML/。
- ↑ P-Commerce為Pervasive Commerce的簡稱。
- ↑ 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網址:http://www.acm.org/。
- ↑ 共享書籤是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分享個人的網路書籤。維基百科條目說明請參閱網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bookmarking。
- ↑ .藝術與人文資料服務(AHDS),網址:http://ahds.ac.uk/。 計畫概況詳見數位典藏國際資源報告第三卷第二期,網址:http://www.sinica.edu.tw/~ndaplib/watch%20report/v3n2/watch_report_v3n2.htm#sec4。
- ↑ 美國國會圖書館(LC),網址:http://www.loc.gov/index.html。
- ↑ 美國國家數位資訊基礎建設與保存計畫(NDIIPP),網址:http://www.digitalpreservation.gov/index.html。
- ↑ 地球系統教育數位圖書館(DLESE),網址:http://www.dlese.org/library/index.jsp。
- ↑ 創用CC為台灣的Creative Commons所使用的譯名。台灣地區創用CC,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 ↑ 例如:Science Commons,網址:http://sciencecommons.org/;Patent Commons網址:http://www.patentcommons.org/; Creative Archive網址:http://creativearchive.bbc.co.uk/。
- ↑ 數位保存聯盟(DPC),網址:http://www.dpconline.org/。
- ↑ 洛斯阿拉摩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圖書館,網址:http://library.lanl.gov/。
- ↑ 資訊搜尋脈絡會議(ISIC)每兩年舉辦一次,目的在發掘資訊搜尋行為的各種面向的。2006年會議網址:http://www.hss.uts.edu.au/isic2006/。
- ↑ 博物館電腦網路,本文報導主要取自於其網站介紹。網址:http://www.mcn.edu/。
- ↑ 紐約藝術委員會,網址:http://www.nysca.org/public/home.cfm。
- ↑ 參見博物館簡訊33期,「參訪加拿大CHIN、美國MCN2004及GETTY的啟發」一文,網址: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3.htm。
- ↑ 林玉雲等,「結盟與合作: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新能量」,博物館學季刊20卷,3期(民95):103。
- ↑ MCN年會詳細資訊請連結至:http://www.mcn.edu/conferences/index.asp?subkey=43。
- ↑ MCN1998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98/
- ↑ MCN1999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99/
- ↑ MCN2000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2k/。
- ↑ MCN2001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2001/。
- ↑ MCN2002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2002/。
- ↑ MCN2003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2003/confmain/index.html。
- ↑ MCN2004網址:http://www.mcn.edu/conference/MCN2004/delegate/mcn2004-d1a.htm。
- ↑ MCN2005年會詳細資訊請連結至:http://www.mcn.edu/conferences/index.asp?subkey=700。
- ↑ 林玉雲等,「結盟與合作: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新能量」,博物館學季刊20卷,3期(民95):103。
- ↑ MCN2006年會詳細資訊請連結至:http://www.mcn.edu/conferences/index.asp。
- ↑ 後設資料編碼與傳輸標準(METS),網址:http://www.loc.gov/standards/m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