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類:國史館拓展台灣數位典藏-總統文物多元精緻文化探索與深耕計畫-視聽檔案後設資料功能需求表

出自 TELDAP
於 2013年5月15日 (三) 06:39 由 Cxcdx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34個修訂: 分類:技術彙編)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前言

  • 1.1 後設資料功能需求書

本份「Metadata功能需求書」主要是作為主題計畫提出功能需求之彙整、後設資料工作組分析結果之發表與提供系統開發人員快速建置系統的相關資訊。

對主題計畫而言,本份需求書主要彙集了主題計畫提出的兩部份需求,一部份為metadata之需求,另一部份為系統之功能需求。在metadata需求的部份,主題計畫提出藏品單元之間層級與群組關係的連接需求、後設資料欄位架構著錄需求等;而在系統功能需求的部份,主題計畫則提出了需求欄位之必填性、多值欄、著錄形式等需求,此外,也提出了有關資料建檔、紀錄查詢與權限管控方面的系統需求。

對後設資料工作組而言,分析人員會依據主題計畫提出之藏品單位層級、群組關位與後設資料欄位需求遵循標準的作業流程來進行相關的內涵分析與標準比對,並與主題計畫往返確認分析結果,最後呈現在本份需求書上。

對系統建置人員來說,我們希望本份「Metadata功能需求書」能提供系統人員足夠的資訊,包括資料庫的建置欄位、欄位的大小與資料型態、欄位層性等,讓系統建置人員能夠快速建設主題計畫所需之資料庫。此外,本書也收錄了主題計畫資料建檔的流程、著錄介面需求等,讓系統建置人員除了可快速建置資料庫之外,也能快速設計一套web-based的資料庫操作介面,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主題計畫最健全的系統雛形。需特別說明的是,本份「Metadata功能需求書」之8、系統說明至11、功能需求說明(pg 32~pg 41)僅以工作表單的形式調查出主題計畫對系統的初步需求,後設資料工作組分析人員並不針對系統的需求作更進一步的分析。有關系統分析的工作留待系統建置人員建置系統期間與主題計畫確認清楚。


  • 1.2 後設資料內涵、系統分析流程
6-1-35-1.2 後設資料內涵、系統分析流.jpg
圖1 後設資料(Metadata)生命週期作業模式

(一)需求訪談:

需求訪談的目的是為瞭解主題計畫典藏品的內容,及其著錄上的需求和呈現需求。為將主題計畫的需求更具體化和結構化方式表達,本組會請主題計畫填寫「後設資料工作表單」。為便於主題計畫明瞭所要填寫的內容,本組亦提供「後設資料工作表單填表說明」供主題計畫填寫參考。

(二)工作表單說明與填寫:

以表單填寫的方式有系統的引導主題計畫提出後設資料的各項需求,主要包括內涵與系統兩個層面的需求。除了提供填寫範例供主題計畫作為填寫參考之外,本工作組亦提供電話與電子郵件的填寫諮詢服務,以協助主題計畫順利提供需求。而完成後的工作表單定稿也是本工作組展開分析工作的重要依據。

(三)計畫需求與屬性分析:

在主題計畫填寫工作表單的同時,本組開始進行藏品內涵屬性分析、內涵結構分析以及關連分析。最後本組會提出欄位調整與建議給主題計畫參考。

(四)計畫相關標準觀察與分析:

在進行主題計畫藏品屬性分析的同時,本組也會觀察國際上通用的後設資料標準,並和主題計畫的後設資料進行分析比較。

(五)回填工作表單的初步分析:

後設資料分析人員在接獲主題計畫回傳之工作表單後,即進行初步的分析,包括工作表單填寫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六)後設資料標準比對、評估、採用及調整 分析與建議:

接著,本組會將主題計畫的欄位與後設資料標準進行比對;對標準應用於計畫的適用性提出評估;最後提出分析與建議。

(七)Metadata功能需求書

在與主題計畫完成相關的分析與建議確認後,本組分析人員即把分析的成果撰寫在「Metadata 功能需求書」。

主題計畫計畫簡介

  • 2.1 計畫說明與目標

由於記錄媒體的限制,歷史原先只能以文字與各種繪製的圖象來記錄。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記錄的媒體漸趨多元,錄音與錄影設備的出現,歷史不再只能以文字呈現。錄音與錄影作為一手記實的工具,可以存真的聲訊與動態影像重現歷史事件,以及保留文字之外的非文字類型資訊。影音資料的重要性,除了因史料來源的擴充,豐富了歷史研究的素材與內容;此外,現今的大眾傳播媒體著重視訊與音訊,視聽史料可以達到比文字更直接的傳播效果,運用更為廣泛。

做為歷任總統檔案的收藏與編纂單位,國史館目前收自蔣中正至陳水扁歷任總統與副總統的檔案。由於選舉任期制度,預期總統副總統的更替,未來國史館必然新增更多相關全宗檔案。再加上電視廣播等傳播媒體已是資訊傳播的主要管道,預期視聽類型的檔案將會日益增多。

國史館將總統副總統的檔案全宗依原件格式分為五大系列,依序分別為:文件、器物、照片、視聽、圖書。資料內容包括各種國內外行程的記錄,活動的內容則包含演說、內政視察,及外交行程等。涵蓋的時代範圍,最早可溯自蔣中正總統的活動紀錄。其格式則包含黑白、彩色;單音、立體聲等各種規格。而為妥善保存管理這些視聽資料,提昇史料的普及度與再利用率。國史館的數位化的策略是針對各總統、副總統的視聽資料,一一進行影音檔案的轉錄、典藏、編目、及檢索系統開發。


  • 2.2 計畫需求重點

自民國91年起,國史館加入數位典藏第一期計畫,現已完成蔣中正與蔣經國二位總統的文件與照片、國民政府檔案、資源委員會,以及台灣省地政處等五種檔案的數位化及各項系統之開發。當時的工作方式,是針對這五項檔案分別開發後設資料架構,並分別開發系統。

由於獨立系統導致資源無法整合管理與查詢,後來又有欄位整合之議。95年整合五個檔案的後設資料欄位架構提出,並依據此一架構進行資料轉移,完成新系統。

96年起,國史館開始進行視聽檔案數位化的計畫。為進行視聽物件的著錄,國史館於96年6、7月間提出視聽欄位的架構,並向後設資料工作組尋求建議。後設資料工作小組方面則就所提之欄位架構進行適用性評估並提出簡報。在數次面見、電子郵件,及電話洽談中,國史館方的需求可歸於四點:

v 所提欄位是國史館方期望著錄的相關資料細節。

v 視聽資料是各總統副總統全宗的一部分,必須維持各全宗的層級結構。

v 為方便館方管理與使用者查詢,國史館希望能與現有系統架構整合。

v 陸續進行蔣中正、蔣經國、嚴家淦、李登輝等總統的視聽資料數位化,在文件、照片已整合的前提之下,視聽欄位也要採用可通用於各總統與副總統全宗的整合架構。

  • 2.3 計畫方向建議

為符合國史館的需求,後設資料小組工作的內容如下:

v 視聽架構與95年整合欄位的相容性評估:比對兩個架構的各欄位內涵是否相符,以及各欄位資料在整體結構上的合理性。結果發現除全宗至卷架構外,件層級的描述有多項與95年整合架構有所出入:

n 上述五個檔案的共同之處,是以文字與平面的靜態圖像(包含照片、藍圖等)。資料生產製作流程,以及規格細節都不盡相同。雖然有部分可以找到類似對應的欄位,但是兩方都各有對方不適用的規格描述,例如:照片的尺寸與視聽的聲道描述,雖然都是實體規格的描述,但是其性質完全不同,且在EAD的定義之下,分屬不同元素定義,無法,也不應強行整合。

n 兩種類型的檔案的數位化流程與程序與服務的方式不同。可適用於文件與照片檔案數位化快速流程的「影像」欄位群組,在數位影音檔的作業程序中並不存在。

n 視聽檔案希望著錄檔案被引用出版與參與各項展覽的記錄,此為文件與照片檔案所無。

v 承上三點,雖然無法完全整合,但是仍尊重國史館對著錄的需求,保留所有的期望欄位,但儘量配合所有的架構,將差異減到最小。

v 後設資料架構採用上,後設資料工作組評估如下:

n 就描述的項目與範例,以及視聽檔案自成系列層級的狀況來看。國史館方認為視聽資料只是媒體不同,仍傾向以檔案的觀點對待。故仍考慮使用EAD,即便件層次可能如同器物不全採EAD架構,至少全宗至卷部分也需要以EAD統合。

n 雖然國際間有視聽資料適用之標準架構,如ECHO等。但是由於這類的架構主要是針對描述視聽媒體的內容與後製技術細節而生,所專長之著錄項目,如:分鏡技術、分時分段內容描述等,均非國史館現階段之需求。

n 後設資料工作組在查閱與比對EAD之後,確認EAD在設計時已將文物與視聽類史料列入考量,各種「技術性」的欄位雖不非常精確,但是簡要描述已堪使用。

v 由於文件與照片的檔案架構都採EAD,有利整合。且EAD描述視聽資料的能力與國史館的需求最有相近符合。故採取EAD為後設資料標準架構。

綜上所述,本次分析預期達到的目標如下:

v 尊重媒材特性,使不同媒體類型的檔案都夠相對精確著錄。

v 基於全宗理論,協調95年整合架構與視聽欄位的差異性,使各列系能夠分別著錄,也能插入各相關段落,在全宗中順利直接整合。

v 節省開發資源:本次的成果將做為未來的視聽檔案錄著提供統一的架構,節省行政管理與系統開發的資源。

計畫預估的執行範疇,如下面的示意圖所示:

6-1-35-2.3 計畫方向建議.jpg

2.4 計畫參與人員 v 國史館拓展台灣數位典藏總統文物多元精緻文化探索與深耕計畫:

張炎憲館長(計畫主持人)、葉飛鴻處長(計畫共同主持人)、沈安照處長(計畫共同主持人)、彭文琁科長、張瓊月

v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陳亞寧、陳淑君、許婉蓉、沈漢聰(功能需求書撰寫)

藏品單元層級關係圖與說明

6-1-35-3. 藏品單元層級關係圖與說.jpg

藏品單元群組關係圖與說明

從實體檔案的觀點觀之,不論其收錄的內容為何,一卷影帶或是一卷錄音已是實體的最小單位,也就是一捲影帶或錄音等於一件檔案。

但視聽媒體做為一種儲存的格式,為節省資源及儲存空間,同一硬體中可能含有不同的內容片斷。例如總統巡視的行程,同一捲影帶中,可能包含不同地點的行程;同一錄音盤帶中,也可能錄製了不同的演說或作品的片斷。

雖然這些片段應視為不同的事件或是內容,「件」仍必須切在實體層次。但是由於切分有助於單一事件單獨抽取使用;加以太長的數位片斷體積龐大,傳輸不易。故在數位化時會依實際的狀況斟酌于以適度切分。其件層次與數位檔的連結關係如下

6-1-35-4. 藏品單元群組關係圖與說.jpg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規範

此份後設資料需求架構是主題計畫提出之內涵需求,其目的在於讓主題計畫參與同仁確認建檔時之資訊,包含:後設資料的項目名稱欄位、欄位定義與著錄規範,並供日後系統設計人員參考之用。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jpg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2.jpg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3.jpg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4.jpg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5.jpg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6.jpg
6135-5. 後設資料欄位需求架構與著錄7.jpg

著錄範例

依上述之後設資料需求架構所填寫之著錄範例:

範例一:

6135-6. 著錄範例.jpg
6135-6. 著錄範例2.jpg
6135-6. 著錄範例3.jpg

後設資料國際標準之應用

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主題計畫後設資料與國際後設資料標準接軌之重要依據,作為主題計畫與國際間或國內其他主題計畫進行XML資料交換時,彼此互通之基礎。「七、國際後設資料標準之應用」共包含三部份:

7.1、建議採用之標準

7.2、EAD實際應用情形

7.3、Dublin Core比對表

  • 7.1 建議採用之標準

在資料結構的描述標準上,本工作組建議採用EAD(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EAD 是由美國檔案學會的檔案描述編碼格式工作小組負責更新及編輯,主要的目標描述檔案的內容、典藏狀況、組織及層級結構等。EAD 官方網站URL: http://www.loc.gov/ead/。

建議採行EAD的原因如下:

a. EAD是針對檔案類型資料而發展的標準。

b. EAD擅長有層級描述,適合國史館對檔案層級結構描述的需求。

c. 國史館已進行數位化計畫的各檔案,均採用EAD為後設資料架構,國史館同仁較為熟悉。

d. 現有視聽檔案原本即分屬各總統、副總統全宗下的系列。沿用文件與照片系列的檔案架構,有利整合。


  • 7.2 EAD標準實際應用情形

為協助主題計畫視聽檔案欄位運用EAD之情形,以下提供各種比對表及簡要分析,供國史館參考。EAD的元素計有146個,各元素實際運用方式,是依需求而調整,並無固定的結構。為使國史館更了解EAD在檔案層級描述能力上的優勢,比對表將不依EAD Tag Library的順序比對,而是將EAD的元素,以XML文件的結構呈現。

此外,雖然欄位是國史館的需求,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層次上,仍然需以標準架構為主體。各對照表將以EAD的觀點來進行,以便國史館觀察自身在使用EAD時,各欄資料在類型上的符合程度,以及的觀點差異。

提供各項表格如下:

a. EAD Minimum Recommended Finding Aid Elements比對

b. RL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coded Archive Description比對

c. 檔案主題小組核心元素比對

d. 各檔案描述層級使用元素比對

e. EAD XML coding模擬範例

各比對表之比對結果顯示EAD較著重全宗層級的描述,而國史館較著重件層級的描述。由於EAD對於檔案層級的描述具有相當彈性,建議國史館可以針對檔案層級進行整合描述,使檔案更具整體觀。

7.2.1 EAD Minimum Recommended Finding Aid Elements

v 本表為EAD Application Guidelines for Version 1.0建議的最少量元素使用。僅列EAD建議的最少量元素,未包含所有EAD元素。

v 以粗體字標示者,為使用EAD所需的必備元素。

v 依原文件建議的結構,卷件等層級未列,僅有「全宗」層次的元素可被描述到。

v 資料來源:http://www.loc.gov/ead/ag/agappa.html

6-1-35-7.2.1 EAD.jpg
6-1-35-7.2.1 EAD2.jpg

7.2.2 RL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coded Archive Description

v 本表所列為RLG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ncoded Archive Description中建議EAD元素的使用。僅列標註為「EAD必備」與「RLG必備」的元素,並未完全包含所有EAD元素。

v 以粗體字標示者,為使用EAD所需的必備元素;RLG必備者為一般字體。

v RLG的建議的元素使用為分層推薦,含:EAD Header(<eadheader>)、全宗描述(<archdesc>)、系列至卷層級描述(<dsc>),及「件」層級描述。

v RLG各分表中,必備欄位僅出現在EAD Header、全宗描述,及件層級,僅就此三表進行比對。結果詳見表a、b、c。

v RLG全名為Research Library Group,為美國研究圖書館界重要的機構。RLG下設有「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Activities」,其目的在:以推廣EAD為網際網路建置更多更好的檔案檢索工具。

v 資料來源:http://www.oclc.org/programs/ourwork/past/ead/bpg.pdf

a. EAD Header(<eadheader>)部分

6-1-35-7.2.2 RLG a.jpg

b. 全宗層級部分

6-1-35-7.2.2 RLG b.jpg

c. 件層級部分

6-1-35-7.2.2 RLG c.jpg

7.2.3 檔案主題小組核心元素

v 本表所列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檔案主題小組訂定的核心元素,並未完全包含所有EAD元素。

v 原文件中僅列19個核心元素,未說明其層級,此表為後設資料工作組製作。此處所展示的全宗、系列至卷、件的架構,是透過分析各參與檔案工作小組的數典藏計畫所使用的後設資料架構、描述範例而得。先分析出數位典藏各計畫對後設資料著錄需求與實際運用的常態結構,再就此結構以EAD的元素結構方式呈現結果。

v 以「粗斜體」字標示者,為使用EAD所需的必備元素;以粗體標示者,為檔案工作小組建議必備。

v 以下各分表,分別表現EAD Header、全宗描述、系列至卷描述,及件層級四個部分的著錄結構,比對結果詳見各表。

v 資料來源:http://www.sinica.edu.tw/~metadata/project/filebox/archivegroup/analysis_files/AG030423.pdf

6-1-35-7.2.3 檔案主題小組核心元素 a.b.jpg
6-1-35-7.2.3 檔案主題小組核心元素 c.d.jpg

7.2.4 各檔案層級使用元素

v 本表EAD之架構,為後設資料工作組根據EAD Tag Library 中各元素之定義及說明所整理出來,非EAD官方發佈之架構。

v 本表列內容描述相關欄位,不含EAD Header。

v 由於EAD的組合是依需求而訂,沒有固定結構,本表原則只列各宗卷結構下的第一層。若有使用到再下一層的元素,才往下開展。

6-1-35-7.2.4 各檔案層級使用元素.jpg
6-1-35-7.2.4 各檔案層級使用元素2.jpg
6-1-35-7.2.4 各檔案層級使用元素3.jpg
6-1-35-7.2.4 各檔案層級使用元素4.jpg

7.2.5 EAD XML coding模擬範例

v 本表的目的在協助國史館了解一筆完整的EAD的樣貌,及各欄位轉出XML檔之後與EAD元素之間的關係。

6-1-35-7.2.5 EAD XML.jpg
6-1-35-7.2.5 EAD XML2.jpg
6-1-35-7.2.5 EAD XML3.jpg
6-1-35-7.2.5 EAD XML4.jpg
6-1-35-7.2.5 EAD XML5.jpg
  • 7.3、Dublin Core比對表

DC是由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DCMI)所研發,為一組具簡單性、普遍性、延展性、國際性的後設資料元素,用以描述廣泛的網路資源,做為跨學科領域資源分享的交換格式。透過DC與EAD之應用及比對,不同典藏機構可以達到彼此交換、共享典藏品資訊之目標;也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聯合目錄所採用之互通依據。

資料轉出聯合目錄時仍以件為主。建議可以轉出一筆全宗資料,以利了解全宗的概況。

6-1-35-7.3、Dublin Core比對表.jpg
6-1-35-7.3、Dublin Core比對表2.jpg

系統說明

  • 8.1 系統目標

1. 針對國史館數位化檔案類型、分類架構、內涵、編目與3D影像攝影及數位影音串流等作業需求,並結合第一期「國史館典藏國家檔案與總統文物數位化中程計畫」之「國史館數位典藏系統」,研發建構一完整並可統合文件、器物、照片、視聽等多元典藏品之編目建檔與檢索查詢數位典藏系統。

2. 加速整編國史館現藏總統文物,將其目錄資料庫上載於全球資訊網路,並可透過館內外閱覽機制連結影像資料庫、影音資料庫,開放給各界人士查詢應用。

3. 國史館可將執行本計畫之數位化成果,朝向適用於一般普羅大眾群組的方向來開發多元加值產品,如「國家歷史知識庫」、「主題式系列多媒體紀錄片」、「與史實相關之電玩或桌上遊戲」...等,促使國史館進行多種形式的文化創意加值與創意學習利用,以有效推廣利用及支援教學,期能提昇國人生活品質與社會文化層次。



  • 8.2 系統範圍

國史館數位典藏系統—總統副總統文物視聽檔案之編目資料庫建置、後設資料著錄、代碼表維護介面及跨全宗、多媒體、不分欄位全文檢索的簡易查詢、進階查詢及瀏覽查詢等系統功能。

資料結構表

  • 9.1 需求欄位建置表

本需求欄位建置表主要是把主題計畫所提出的需求欄位經系統化、架構化與後設資料標準化之後,並列成表單供系統開發人員建置資料庫時設定欄位所用,同時也供程式設計人員在撰寫程式時參考使用。需求欄位建置表之各項說明如下:

v 元素名稱:主題計畫所需著錄項目之元素名稱。

v 資料型態:著錄資料之資料型態。包括:

n Int 存放純數字型態的資料。

n Float存放浮點數型態的資料。

n Varchar、Text 存放純文字型態的資料。

v 大小:欄位所需之空間,以byte為單位。一個英文字元或一個阿拉伯數字需用一個byte表示,而一個中文字元則需兩個byte表示。

6-1-35-9.1 需求欄位建置表.jpg
6-1-35-9.1 需求欄位建置表2.jpg
6-1-35-9.1 需求欄位建置表3.jpg
  • 9.2 需求欄位屬性表

需求欄位屬性表主要是把主題計畫之需求欄位的屬性彙集整理,並列成表單供系統建置人員參考使用.需求欄位屬性表之各項說明如下:

v 項目名稱:主題計畫所需著錄項目之中文名稱。

v 必填:標示“*”者表示為必填欄位,建檔時需填寫該欄位之值,不能空白。

v 多值:標示“◎”者表示為多值欄位,該組欄位資料可重覆著錄。

v 屬性:標示該欄位的屬性,包括:

n 「唯一」表示欄位的值在資料庫中是唯一存在的。

n 「下拉式選單」表示著錄方式為下拉式的選單。

n 「圖示選單」表示著錄方式是以選圖的方式來進行選擇。

n 「關聯下拉式選單」表示該欄位與某他欄位形成二維下拉式選單,其選單代碼會因關聯欄位值之改變而變化。

n 「關聯圖示選單」表示該欄位與某他欄位形成二維選單,但其需求是以圖示方式進行選擇。

n 「關聯圖示選單與自行填寫」表示該欄位與某他欄位形成二維選單,但其需求是以圖示方式進行選擇或自行填寫。

n 「下拉式選單與自行填寫」表示此欄位同時需下拉式選單與自行填寫兩種著錄格式。

n 「單選選項選單」表示以點選radio button的方式進行資料著錄。

n 「單選選項選單與自行填寫」表示此欄位同時需建置radio button與自行填寫兩種著錄格式。

n 「複選項選單與自行填寫」表示此欄位同時需建置check box與自行填寫兩種著錄格式。

n 「固定值」表示由系統產生一個固定值,且著錄人員無法變更此值。

n 「預設值」表示由系統產生一個預設值,著錄人員可以變更此值。

n 「系統自動產生」表示該欄位的值是由系統自動產生,非由著錄人員著錄。

n 「link」表示該欄位需連結外部資料庫。

v 提供者:記錄這筆資料是由系統自動產生或由填表人所填入。

6-1-35-9.2 需求欄位屬性表.jpg
6-1-35-9.2 需求欄位屬性表2.jpg
6-1-35-9.2 需求欄位屬性表3.jpg

代碼表

6-1-35-10. 代碼表.jpg
6-1-35-10. 代碼表2.jpg
6-1-35-10. 代碼表3.jpg

註1:目前僅提供蔣中正總統、蔣經國總統與李登輝總統相關之全宗、系列、副系列、副副系列之代碼,嚴家淦副總統與陳誠副總統因目前尚未整理完畢,暫未提供。

功能需求說明

  • 11.1 建檔功能說明

1. 著錄人員要進行紀錄建檔時,需要先經過身分的確認,必須輸入姓名與密碼後,方可登入Metadata系統進行建檔,系統必須記錄建檔人姓名與建檔時間。當需修改紀錄內容時,修改者也需經過身分的確認,系統亦需記錄修改者姓名及修改時間。系統不需記錄每次的修改資訊,只需記錄最近一次的修改資訊即可。

2. 「典藏號」係由系統自動產生的,其產生方式如下:

全宗號(3碼)+系列號(2碼)+副系列號(2碼)+副副系列號(2碼)+卷號(5碼)+件號(3碼)共17碼,如:00204030100001001

3. 「重製」-「影音數位檔編號」欄位值係由”編目者輸入部份資料,再由系統自動產生”。其產生方式說明如下:

因影音數位檔編號是由典藏號(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副副系列號-卷號-件號)加上流水號與檢查碼產生的,因此在這個影音檔編號希望系統可以自動先將全宗號-系列號副系列號副副系列號-卷號-件號抓取下來並加上001W(流水號加上檢查碼),但此欄雖是系統自動抓取產生,亦希望保持可以人工修改的彈性。以典藏號00504010000015003來說,因01副副系列為影音,影音數位檔編號為005-040100-00015-003-001w。以典藏號00504030000015003來說,因03副副系列為聲音,影音數位檔編號為005-040300-00015-003-001s。當該筆影音數位檔已經上傳磁碟陣列中影音資料庫,經由系統介面中影音數位檔編號旁的按鍵即可連結到該筆影音資料,此項功能方便著錄者確認資料正確與否,亦方便審查人員分件審查。


  • 11.2 查詢功能說明

關鍵字查詢係指系統會對下列表單「關鍵字查詢欄位」中所有標示“○”欄位作查詢,檢索所有欄位資料是否符合使用者提出的關鍵字。而進階查詢則可以對下列表單「進階查詢欄位」中標示“●”的個別欄位作獨立查詢。在關鍵字查詢方面,使用者可以對下列表單「關鍵字查詢欄位」中有“○”者作出關鍵字查詢,若有符合之結果,則依照「簡要顯示款目欄位」中有“△”者顯示列表回應給使用者。在進階查詢方面,使用者也可以對下列表單「進階查詢欄位」中有“●”者作出進階查詢查詢,符合之結果也是先依照「簡要顯示款目欄位」中有“△”者顯示列表回應給使用者,使用者也可進一步點選作詳細款目的查詢,系統依「詳細顯示款目欄位」中有“▲”者顯示列表供使用者瀏覽。

因國史館整合系統之關鍵字查詢(簡易查詢)係不分欄位全文檢索,所有欄位均會被檢索,故在此不需提出關鍵字查詢需求。

6-1-35-11.2 查詢功能說明.jpg
6-1-35-11.2 查詢功能說明2.jpg
  • 11.3 權限控管功能說明
6-1-35-11.3 權限控管功能說明.jpg

工作進度記錄檔

6-1-35-12. 工作進度記錄檔.jpg

附件一:欄位建議說明

為協助國史館視視欄位資料之建置,後設資料工作組針對國史館所提出的欄位,進行適用性評估。由於國史館已有整合系統,故首先評估所提欄位與整合欄位的適用性。並提出說明文件,作為討論依據。

原文件附貼如下,以供參考:


國史館數位典藏資料庫整合-欄位比對


比對表說明:

1. 比對的底本為計算中心廖祐宏先生所提供的國史館整合欄位。

2. 由於以上的層級結構都相同,本表僅比對件層級。

3. 註明「--」的欄位,表示原資料表中不含此項。

4. 標誌藍色者,表示視聽欄位資料表中與整合欄位不同者。

5. 本表以視聽欄位順序為主,整合欄位在比對後調移至相對的位置。但視聽欄位的層位或性質調移者不在此限。

6-1-35-附件一:欄位建議說明.jpg
6-1-35-附件一:欄位建議說明2.jpg

問題研討:

1. 之前看過資料,一捲帶子裡好像有很多個段落,數位化之後是否仍然維持不同內容的影片收錄在同一數位檔中,還是會切分為不同的小段?

影片的長短和管理與服務的方式有關。

影片的大小和傳輸的效率有關。

2. (承上)若切成小段,則時間起迄的實質義意似乎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基本上除非是「剪輯製成節目」,否則事件的攝製時間等於起迄時間。

感覺這個欄位是適用於「合集」的,若所有的影片都是短片,義意不大。

建議對這個欄位作比較明確的著錄說明。

3. 人名資訊的時碼與人的對應方式:

同一時間出現很多人,如何著錄?

(反之)一個人出現在很多時段,如何著錄?

兩蔣照片的著錄欄位都是以人為主體,為使內涵統一,建議時碼沿用。

4. 地名資訊與時碼的對應方式:

問題同第3項。

若為短片,跳景的機會不大,或許不需要用到時碼。

5. 綜合資訊部分:

影片的製作與影片格式相關的資訊集中在這個群組。

時間放在產生者下層會導致「產生者生卒年月」的誤會,建議調昇層位。

6. 重製部分:

因為數位化的性質不同,原影像檔的欄位不能適用,另起一組。

參照括弧說明為「重製品的入藏登錄」,若與「入藏登錄號」同,似不需重覆著錄?

影音數位檔編號和「典藏號」似乎沒有不同?

7. 入藏與來源資訊的調整:

有些名詞不是很一致,請確認內容。

入館與入庫的差異何在?

所有權證明/相關文件是否為「移交清冊」?還是有其他授權書之類的文件?

「著作權狀態」應放在何處可以再討論。著作權不會隨移轉,館方最多只能取得播放或重製等使用授權或是實體物的所有權。

8. 使用限制相關欄位:

名詞相當不一致,請確認內容。

著作權狀態入此的原因,基本上只是認為著作權消亡後會變成公共版權,和使用者的權利比較相關。

9. 其他依需求已查閱EAD,確認皆有可用之元素。

10. 適用性評估:

EAD:所提欄位與原先檔案EAD符合度甚高,沿用有利整合。但是由於整合過的結構欄位已大致底定,中心技術人員方面可能會希望暫時以現有欄位為著錄標準,不要調整目前結構。因為再擴充又是大工程,除了更新架構成本太高困擾,再者就是更新也需要時間,國史館方面可能要等一段相當的時間。

DC:目前數位典藏計畫中有影音典藏的計畫都使用DC,原因是影音細節的著錄需要逐一檢視影片所有內容,耗費許多時間人力,故多採用DC做內容的摘要描述。DC的好處是結構簡明,易於操作,系統開發的問題較小。但由於所提的欄位甚多,部分內容恐怕無法直接以DC著錄。

其他影音專用後設資料:目前尚未比對,但就其他未採用計畫的反映,難度在於裡面的著錄項目都是影音處理專業所需求的項目,一般研究性質的檔案或記錄片並不會用到那麼多影音技術,也不需要如此複雜的描述。為了其中的極少數功能採用專業標準,除了必要性之外,還必需考慮實用性的問題。

11. 小結:

由於進行的時間甚短,目前先依所提供的視聽資料欄位所表現的現象做初步的觀察。

其他問題則需要再進行更多研究(例如:若採用EAD結構,影音的「重製」欄位組的擴充是一定要被解決的問題)

12. 建議

先就前述1-8項所提各問題,進行資料欄位內部邏輯的檢視及定義。

評估二階段著錄的可能性,暫時以比對相符的部分優先著錄。

參考資料

參與研發單位:數位典藏技術研發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提供單位:數位典藏技術研發計畫-後設資料工作組

使用單位:國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