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作品集數位典藏計畫"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TELDAP
前往: 導覽搜尋
(4個修訂: 分類: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
 
行 16: 行 16:
  
 
== 網址 ==
 
== 網址 ==
[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index.asp http://140.125.168.74/literaturetaiwan/index.asp]
+
[http://digitalarchives.tw/site_detail.jsp?id=2968 網站成果資源:「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作品集]
  
  
行 27: 行 27:
 
*第一年為《臺灣文藝叢誌》目前蒐獲的版本先行[[數位化]]。《臺灣文藝叢誌》為臺灣喉舌,係《臺灣民報》創刊前,臺灣知識份子籌辦的首份漢文雜誌,因為此一雜誌而群聚的文人社群,在當時的台灣文化界,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如林幼春、林獻堂、陳滄玉等;而他們所出版的作品集,更是見證群體歷史命運、表呈個體心靈趨向的心血結晶,為台灣之重要文化遺產,有必要善加保存,廣為流通,策勵研究。由於文人社群在《臺灣文藝叢誌》與他們的作品集,往往有重覆的文本,正好可以產生互相對話的效果,宜於校勘,因而本計畫擬以這兩部分共同作為數位化對象。
 
*第一年為《臺灣文藝叢誌》目前蒐獲的版本先行[[數位化]]。《臺灣文藝叢誌》為臺灣喉舌,係《臺灣民報》創刊前,臺灣知識份子籌辦的首份漢文雜誌,因為此一雜誌而群聚的文人社群,在當時的台灣文化界,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如林幼春、林獻堂、陳滄玉等;而他們所出版的作品集,更是見證群體歷史命運、表呈個體心靈趨向的心血結晶,為台灣之重要文化遺產,有必要善加保存,廣為流通,策勵研究。由於文人社群在《臺灣文藝叢誌》與他們的作品集,往往有重覆的文本,正好可以產生互相對話的效果,宜於校勘,因而本計畫擬以這兩部分共同作為數位化對象。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5),作為臺灣首份的漢文雜誌,有其珍希性。由於散佚的情況嚴重,目前研究者僅見施懿琳、柯喬文與薛建蓉等研究;申請人經由許明山、郭雙富等收藏家手中,鳩集了若干冊。目前所掌握期數、簡要內容,暨及文人社群的作品集表列於後,以供參考。雖然並未完整,但足資進行數位化處理。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的發表,可以吸引各方人士進行協詢。
+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5),作為臺灣首份的漢文雜誌,有其珍稀性。由於散佚的情況嚴重,目前研究者僅見施懿琳、柯喬文與薛建蓉等研究;申請人經由許明山、郭雙富等收藏家手中,鳩集了若干冊。目前所掌握期數、簡要內容,暨及文人社群的作品集表列於後,以供參考。雖然並未完整,但足資進行數位化處理。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的發表,可以吸引各方人士進行協詢。
  
 
*第二年則為《臺灣文藝叢誌》文人社群的作品集,相關資料詳後表。在這部分,本計畫將進行原典以電子書完全呈現與檢索;另一則是進行校勘後,重新整編,並附作者生平介紹、提要等,將提高典藏內容的利用價值。
 
*第二年則為《臺灣文藝叢誌》文人社群的作品集,相關資料詳後表。在這部分,本計畫將進行原典以電子書完全呈現與檢索;另一則是進行校勘後,重新整編,並附作者生平介紹、提要等,將提高典藏內容的利用價值。

於 2015年6月29日 (一) 06:35 的最新修訂

執行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持人

江寶釵


執行期限

2008年3月~2009年7月


網站名稱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作品集


網址

網站成果資源:「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作品集


計畫/網站簡介

  • 本計畫奠基於過去團隊的成果,包含全臺詩、數位教學、漢詩資料庫等基礎研究,並且架設「台灣好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taiwan.idv.tw/)(細目請見下文),此次擬以「《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群作品集」為主題,進行數位典藏計畫。
  • 為增加古典文學文獻的完整性與可讀性,本計畫將本計畫的數位典藏內容,將以原典掃描、校勘後文本重編,前繫作者介紹、作品集提要的方式呈現。

本計畫預期全程兩年。

  • 第一年為《臺灣文藝叢誌》目前蒐獲的版本先行數位化。《臺灣文藝叢誌》為臺灣喉舌,係《臺灣民報》創刊前,臺灣知識份子籌辦的首份漢文雜誌,因為此一雜誌而群聚的文人社群,在當時的台灣文化界,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如林幼春、林獻堂、陳滄玉等;而他們所出版的作品集,更是見證群體歷史命運、表呈個體心靈趨向的心血結晶,為台灣之重要文化遺產,有必要善加保存,廣為流通,策勵研究。由於文人社群在《臺灣文藝叢誌》與他們的作品集,往往有重覆的文本,正好可以產生互相對話的效果,宜於校勘,因而本計畫擬以這兩部分共同作為數位化對象。
  • 《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5),作為臺灣首份的漢文雜誌,有其珍稀性。由於散佚的情況嚴重,目前研究者僅見施懿琳、柯喬文與薛建蓉等研究;申請人經由許明山、郭雙富等收藏家手中,鳩集了若干冊。目前所掌握期數、簡要內容,暨及文人社群的作品集表列於後,以供參考。雖然並未完整,但足資進行數位化處理。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的發表,可以吸引各方人士進行協詢。
  • 第二年則為《臺灣文藝叢誌》文人社群的作品集,相關資料詳後表。在這部分,本計畫將進行原典以電子書完全呈現與檢索;另一則是進行校勘後,重新整編,並附作者生平介紹、提要等,將提高典藏內容的利用價值。
  • 本計畫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在相關領域已建立相當成果,因而可以做為本計畫的基礎,在最少的經費下獲得最大的成果。